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一名国际学校高中部的英语教师,我常常有这样的担心和思考:我们将学生送往世界各地名校后,他们能否适应国外的课堂和国外的文化?我的课堂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经过教研组的探讨和研究,对于课堂文化我们决定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以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文化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的观点,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交互的、多元的和实践的,因此交互性、多元性、实践性成了我们设计英语课堂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交互性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具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特点,而不再是简单的一言堂;实践性是指要将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而不仅仅是为应试服务。
基于这三个关键词,我们的英语课堂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激活,激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二是输入,通过读和听的方式进行大量输入;三是内化,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教室内外,以不同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四是输出,最后通过写和说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的课堂活动非常丰富。有教学生实际生活口语的角色扮演,比如教学生如何上医院看病、去银行开户、到咖啡店点咖啡等;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英文配音,根据课本话题选取相应的电影片段,然后辅助学生进行反复倾听、模仿、练习,从而达到完善语音语调的目的;复习课上,我们借用美国一档收视率特别高的知识竞赛节目形式,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当然,在学习一些名篇之后,我们还会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名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绎。比如,当我们完成《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文章的学习后,年级举办了课本剧的演出,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发挥,演绎得非常精彩,并且应邀到学校圣诞晚会上进行演出。
以提高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文化
这里提到的素养,主要是指阅读素养。到底什么是阅读素养呢?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给出这样的定义:阅读素养指的是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潜能、参与社会活动,进而理解、应用、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
如果把这个抽象的定义解读并提炼一下,其实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培养以下三种能力。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从阅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二是理解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理解信息背后蕴藏的意义;三是思考和判断能力,学生能否将所读的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想法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针对培养这三种能力的目标,我们教研组将文学阅读课引入课堂,英语课堂上有了专门的文学必读课,课下学生根据需求和水平进行文学选读。
高一上学期,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还很薄弱,我们以《常春藤英语》的一些经典短篇阅读为主。高一下学期以经典长篇阅读为主,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万卡》等。到了高一下学期期末和高二上学期,会以当代畅销小说阅读为主,比如学生非常喜欢的《哈利波特》《饥饿游戏》等。在学生进行SAT、ACT(美国大学入学前的两类考试)备考之前,教师还会给出建议阅读书单,指导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作品。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日益提升,在高三阶段我们希望课堂上有更多思维层面的碰撞,所以选择一些会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文学作品,比如《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相约星期二》等。
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课堂文化
国际理解教育指的是“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人进行了解和认识,彼此尊重、相互宽容,培养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团结、公正和宽容的感情”。
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不仅仅是走出校门,有的还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遇到的不仅有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还可能会遇到冰岛人、尼日利亚人等,这些人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种族、肤色甚至宗教背景。
在我们的英语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以课堂为载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尊重这样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最终达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开设了国际时事课。从新生夏令营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是英语新闻,英语新闻包含哪些要素,并且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编排自己的英语新闻报纸。高一开始帮助学生拓展英语新闻词汇,并逐渐听一些英语慢速新闻。高二开展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时间”活动。进入高三后,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思考力,鼓励他们进行时事新闻短评的写作。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还能自信灵活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我希望学生成为阅读者,将英文阅读培养成自己终身受益的一个习惯。我还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思辨者,能主动用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选择并解决问题。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