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深化课改的中国图景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占伟 康 丽 褚清源 发布时间:2017.10.11
中国教师报

中国梦,教育梦,课改梦。

中国梦包含教育梦,教育梦支撑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教育为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课堂里,都孕育着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教育就是“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

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的攻坚期,也是课改的攻坚期。始于世纪之初的新课改走过了大刀阔斧的阶段,逐渐进入深水区。

课堂承载未来,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无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地,还是教师角色的转型;无论是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无论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还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变革与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改已经成为教育共识,上层政策推动、基层积极行动,众多学校以课堂转型为突破口,不断深化课改,开创出系列新经验、新路径、新成果。

    教育兴,自课改始

5年来,课改领域的一系列大事件,既昭示着课改的方向,也寄寓着教育发展的希望。

2014年,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当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强调要使学生拥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近期工作目标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即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这一年的9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发布。这是教育部组织的最高级别奖项,也是首次将基础教育纳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范围。

国务院批准的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果中,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申报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和北京市十一学校申报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两项基础教育阶段的成果名列其中。由教育部批准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等申报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等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据统计,共计1320个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荣获特等奖的李吉林是情境教育创始人,她个人是首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专家学者认为,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特等奖的另一个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的转型性变革,引起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本报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关注。

在“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这样的价值引领下,北京十一学校将教育演变为服务,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开设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做到全校4174名学生每人一张课表。

与新型课程体系相适应,北京十一学校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制和教育顾问制,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早在这一年年初,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重大改革典型,教育部首次在一所中学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创新实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教学成果奖中,在课堂教学改革层面受到一线教师关注的还有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这所学校的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的课堂,从知识转化到修心育人的教育价值提升,为中国“课堂革命”提供了典型样本。

同样是在这一年,位于河北迁安的市第三初中、扣庄中学、建昌营中学三所农村中学自发结为课改联盟,他们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为样本,不断学习实践,三校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教研。通过抱团发展,三所学校在当地逐步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引起了市教育局的高度关注。

这只是基层课改实践的一个缩影,像这样主动谋求变革课堂的学校和区域还有许多。如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河南汝阳圣陶学校,如江苏南通、吉林延边、内蒙古乌兰察布、宁夏固原、陕西柞水……

过去5年里,这种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谋变的态势,让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源于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校长改革的觉醒。

    机制变,则课堂变

课改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只是在课堂作出了改变,而相应的评价体制、管理机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样的课改很难深化。

“高考不改,我们就是戴着镣铐蹒跚前行。”在坚硬、冰冷的考试评价制度面前,改革似乎一碰即碎,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可以说,当课改进入深水区,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障碍、体制矛盾和难点问题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考试评价制度。

再坚硬的冰也有打破的时候。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选择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3个月后,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个高考改革配套方案,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查”“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现行的选考模式,打破了原来单一高考的考试模式,第一次在制度上让考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这也为完善考试制度、让学生更全面健康地成长奠定了基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说。

更重要的是,“新高考”充分发挥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倒逼中小学课堂发生深度改变。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分层走班、教学班和行政班平行运行的局面已经成为新常态。

2017年秋季开学,对于许多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安徽、山东、海南、天津、北京的高一学生新奇地发现,学校实施了“选课走班”,曾经是被动接受者的他们,竟然有了对教育的选择权,对课堂的选择权。

“走班选课”的背后,不是课堂形态的创新,而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的研究、对课程的开发。如今,“走班选课”已经成为许多中学的常态行为。

仅仅这样就够了吗?有些学校还在开启更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以陕西宜川中学为例,这所学校提出让自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在课堂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还把视野放大到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以人的发展与尊严。

“学生仅仅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还不够,还必须在学校生活中实现自主管理。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自主管理就要把班级甚至学校还给学生。”宜川中学校长孙明贤说。为此,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在改变着自己。

“新高考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将会重建,课堂形态需要转型。现有的新课堂模式将会更加深入和综合,学校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科特色将更加明显。”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课程中心主任肖增英由衷地说。

评价体制在变化,管理机制在变化,教研方式在变化,更多的学校和区域正在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勇立潮头的气魄、蓬勃向上的动力推动课改走向深水区。

    教师新,则课堂新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开展整合课程,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创新?

无数个问题抛向教师,也催生了教师成长路径的变革:课改,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

在河南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看来,精神成长是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动力,教师精神成长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心智开启、心性提升、个性化自我的建构以及独立精神世界的形成,从而能够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西工区把改善教师生命状态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并确立了改善教师生命状态的标准,即读懂自己、读懂孩子、读懂人生、读懂教育;使教师接纳真实的自己、建构完整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了解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及心理认知特点,无条件接纳与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如果教师缺乏精神成长,那么专业成长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有经过精神成长,才能实现教师发展动力由外而内的切换,才能实现教师身心发展的和谐,才能实现教师真正的成功与幸福。”河南省洛阳新城实验学校校长王金华说。

与西工区探索的教师成长方式相似,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区域选择用全新的方式让教师的生命得到舒展和成长。

在湖北,省教育厅创新教师培训实践,摒弃了以往的“理论讲座”模式,而是采用了CMC模式,即培训作为一种教育,仅有课程(Coures)远远不够,还需要管理(Manage)、文化(Culture),这三者是新型教育管理的核心要素,正体现了 “人人是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教育舞台思想”。

从每年湖北新教师培训班的课程表可以看到,专家授课只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教育观摩和学员实践。培训班引导学员自发成立书画院、舞蹈社、合唱团等各类社团,把社团活动纳入课程学分体系。每一名学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培训诉求,培训班可以为其适当调整培训方案。

在这场培训中,人人是自己的主角,人人的“自我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人人学会了“管理自我”,进而实现了团队的“自我管理”。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评价说:“这种培训把目光从单纯的课程变为文化、管理、课程并重,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创新,这种模式具有哲理性和普适性,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和实现培训效果的新路径和示范。”

无论是哪种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归根到底都是对自我的发现,对个体的尊重,对教师的充分信任。

教师新则课堂新。有了好教师,才有好教育、好课堂。

当教师的使命感和价值感被充分激发出来,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时代使命才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教师引领希望,教师不再只是那个“上好课”的人,教师不再只是研究教材的人,教师不再只是牢牢盯住分数的人,他们把眼光投向课改的深水区,他们用极大的“教育自信”,通过“课堂革命”让“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影响世界。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