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三代为师寄桑梓

作者:□ 陈立武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儿时惊羡于教师无所不能,仰慕追随教师,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师范院校。

这多少受了父亲影响。父亲读过私塾,算是农村“喝过墨水”的文化人,1949年后曾在村小执教。因算盘打得好,后被乡里调去做财会工作。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总忙着给乡邻写春联,我家三间屋铺满了待晾干的春联。乡邻送来的红纸不够用,父亲就用自家的补上;为防乡邻把春联拿错,父亲便用铅笔标明每副对子的上下联,捆扎好让我和小伙伴给每家送去。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要求严格,从我上小学三年级开始,每晚写完作业需要临摹12个大字才能睡觉,直至我上中学。

后来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少教师的收入实在低,为了生计纷纷改行、下海。但我始终坚守自己的阵地,并选择与教育结缘、有共同理想的人恋爱成家。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班上一位清纯善良、低调知理的女生,毕业后招考为人民教师。

后来得知岳父母都是教师,妻子的温良恭俭和朴实大方无疑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岳父母原本分配在县城,后来为了家乡孩子毅然回到了乡村中学。岳父是资深教导主任,既严肃庄重又和蔼可亲,对工作极端负责。20世纪80年代学生考学可谓凤毛麟角,可他们学校每年都能送走一二十个中专生,让农村孩子“跳龙门”,引得周边学生纷纷转学或前来插班补习。

岳父母为人宽厚,待人诚恳,备受当地百姓尊崇爱戴。我们每次探望老人,总见一拨拨人穿梭于岳父母家,不是学校教师就是他们送出去的弟子。岳父去世后,后事全由他的学生操办,学校运动场摆满了花圈,四面赶来的学生痛哭流涕,追忆恩师的教诲和慈爱。

最让我感动的是,岳父退休时将他珍藏多年的派克笔交给我,希望我和妻子能站好讲台,无愧于学生。我深感那支笔的分量,对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

岳父母成为我们无言的榜样,让我们倾心教育,义无反顾。我和妻子一边教学一边学习钻研,彼此交换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探讨学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意见相同、相近,我们会心微笑,互致赞誉;意见相左、相异,我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还经常通过打赌的方式,让时间或他人来见证对错。记得我们曾为“师生之间到底应该是零距离还是有距离”进行争辩,我坚持师生不能“零距离”,应保持适当距离,否则会失去教师的“光环效应”;而妻子则认为教师需走进孩子心灵,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内心诉求,教育方有实效。现在看来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不能一概而论。

妻子既忙教学又操持家务,我在教学之余则慢慢地迷上了写作,经常投稿。每次初稿完成,我都请她阅读指点充当参谋。第一“审稿人”的确不凡,我精心撰写、自鸣得意的稿子,到了她那儿总被挑出一些毛病和问题来,既有谋篇布局方面的,也有遣词造句方面的。仔细想来,确实中肯。这不仅是“旁观者清”,而是妻子绝对有思想、有见地。按照她的建议修改加工润色,发表率果然大增。每当手捧散发墨香的报刊时,我们心里比蜜还甜。在教学中,县里要开展观摩示范教学,妻子奉命为全县教师上一节《科学》课,我们周密策划、精心施教,课上得精彩圆满,听课者竖起拇指,交口称赞。

我们的孩子子承父业,在师范院校读大学。我将岳父的派克笔郑重地递到他手上,希望他今后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儿子在大学很用功努力,还是“准教师”时便关注未来的教育问题,并已经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文章。

如今,孩子师范院校毕业后,已经“转正”在高中任教,且干得风生水起。我们家围绕教育的话题内容更加丰富,讨论更为激烈。

儿子还有一个愿望,今后想找个教师牵手。

(作者系安徽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