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舞出教育好风景

作者:□ 田 晴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北京大学有着悠久的美学与美育传统,蔡元培任校长以来,鲜明提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并指出“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的主张。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一直秉承这一传统,注重艺术教育。近年来,学校创造性地把校园交谊舞作为一项校园特色活动,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礼乐之美、形体之美、情操之美。

“礼乐教化”是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有着一整套教育方法与体系。它讲求以审美与艺术的形式,涵养个体的道德人格与伦理属性。以“礼乐”来“教化”,开启了中国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的先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娴熟的艺术技巧,更在于以艺术为媒介,促成一个和睦融洽而有礼有序的学习共同体,并在共同体中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基于多年的理念与实践,学校教师开设了“校园交谊舞”课程,既具有现代礼仪的简洁优雅,适于对学生进行现代礼乐教育;又具有舞曲欢快自然的特点,让学生随着舞曲翩翩起舞,培养他们优雅大方的风貌仪态。

以往的形体课程教学经验证明,要让学生拥有挺拔的身姿和优雅的举止,需要学生从最基本的外在形态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但单纯进行体态练习,对学生来说不免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通过校园交谊舞教学,让学生在享受美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将体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展露出良好的气质。

在校园交谊舞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难把握的是气质的体现,它通过学生的肢体表现出来。教师要求学生在“小八字步”脚位基础上,身体直立,昂头挺胸,提胯,收紧膝盖。当学生站立时身姿挺拔,不论舞蹈动作是否优美,至少在形体气质上已掌握了精髓。

交谊舞具备固有的表现形式与肢体动作,如三拍舞步、舞前行礼等。学校的校园交谊舞在动作编排与队形呈现上,男生动作相对简单却不失风度,女生动作幅度大、花样多却不失优美。整个交谊舞表演中,都是学生在进行“美的体验”。同时,挺拔的姿态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

在校园交谊舞音乐选择上,考虑到一至六年级学生都要学习同一套交谊舞,而低年级学生学习动作慢、乐感相对弱,高年级学生学习动作快、乐感相对强。为此,教师选择了中速的圆舞曲音乐——挪威作曲家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既符合圆舞曲典雅的气质,曲风又很容易让学生欣赏与接受,三拍子节奏清晰易辨,比较适合全校学生进行学习。

“校园交谊舞”课程中肢体动作的学习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形成一种温和谦逊的涵养。校园交谊舞的礼节礼仪,由形体训练渗透为内在品质,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培养,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交谊舞作为一种社交礼仪,背后有许多文化知识。当学生们懂得了这些,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用心、更享受,气质由内而外得以提升。在交谊舞的动作设计与礼仪规范中,教师编排了“入场”“男女互相行礼”和“男士主动”等形体动作,让学生直观了解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随着音乐响起,学生们准备好“入场”。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当他们昂首挺胸,视线开阔地一步一步前进时,这种行进的步伐意味着一种庄重的入场礼仪。准备起舞前,男女首先互相行礼表示尊重,然后男生有请女生共舞。起舞过程中,所有舞蹈动作,男生都应主动提示女生将要做的动作,给出动作“信号”,这对学生掌握舞蹈的要求更高,他们要在表演中展露自信、绽放自我。

教师在进行“校园交谊舞”课程教学时,潜移默化地将礼乐之美渗透于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学习,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对艺术美的追求,增强了自信心与表演欲,提升了体态与修养。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