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忙着突破学科内外的边界时,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郭锋在语文学科内立起了“界”。对于语文教学的内部系统,他概括为“四界”,即生活的语文、课文的语文、文学的语文和文化的语文。
郭锋之立“界”,是以其特有的语文经验与思想来构建特定的语文空间,守护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与价值系统。在他看来,“四界语文”的四个层面各有其作用:“生活的语文”强调利用生活化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让封闭的课堂变开放,让苍白的书本知识变鲜活。“课文的语文”强调给予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模型,确立语文学习的规范,是语文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学得”走向“习得”乃至更广泛意义的语文实践和语文生活的基础。“文学的语文”强调发现语言文字的秩序与美感,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养。“文化的语文”则将语文学习放置在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之下,促进学生精神视野的开阔和灵魂境界的充盈,使语文学习成为潜移默化的育人活动。
由此来看,郭锋之“立界”本身就是在“破界”。“四界语文”的内涵与宗旨,着力于教学突破文本边界,引向文本之外更广阔的语文世界;突破狭隘、局限与僵化,引向丰富、阔远与灵动。这一做法,“立”中带“破”,塑造出语文教学的“立方体”;“破”而自“立”,给予语文学习清晰的疆域、视野和路径。纵观当下,研究型教师中不缺少“破”的手段,恰恰缺乏的是这样“立”的思维。
一个雨天,记者到樱花园实验学校观课,适逢郭锋指导工作室的教师们为《木兰诗》第三次备课。备课的初稿中,有教师沿袭着常用的套路:介绍文学常识、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强调字音字义、理解文本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这是教师们以前上课的一贯风格,现在他们期望借助“四界语文”的路径挑战自己。
复备之后,教学资源不再只是教材和教参资料,许多生活信息和文化资源被引入教学设计,然而授课教师仍然感觉推进艰涩、力不从心。三备的过程围绕3个核心问题:一是筛选教学资源,使之成为最适切的教学素材;二是推敲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使之成为点燃课堂的火种;三是拿捏教学素材出现的时机,使之成为推动教学进程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三备之后,教学设计从简入繁,又删繁就简。授课教师醍醐灌顶,由衷地感慨:“我接触过不少语文流派,有些名师课上得好是仰仗个人灵性,普通教师很难通过模仿达到那样的境界。而‘四界语文’学理严谨,让我们找到了突破旧习的路子、磨砺自己的方法。”
谈到“四界语文”之间的关系,郭锋认为,课文的语文是起点,文化的语文是终点,“这是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以“课文的语文”作为“四界语文”的核心,为的是引入生活化的语文素材,融入文学的语文,引领学生迈向文化的语文,使生活的语文、课文的语文、文学的语文、文化的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互相策应,使语文教学既实又活,在应对考试的功利性与享受语文的艺术性之间实现对接。“四界语文”回答了语文“精”“心”之寄属,给予教师语文腾飞的羽翼,开拓出教师变革教学的空中航道。
为了教师们更直观、迅捷地了解“四界语文”的宗旨与路线,郭锋还与教研员合作,通过考试命题的创新改革,把他所建构的语文格局、酝酿的语文品位,通过一套套立意鲜明、面目清新、格局井然、效度合理的试题向广大一线同行传递出去,汇聚变革语文教学的更多力量。而考试评价的创新与尝试,无疑是撬动教学变革最有力的杠杆。从观念到实践,从课堂到评价,从个体到群体,“四界语文”成了一种语文方法论,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王本华的高度评价,称其为“一项有深度的研究,一种可落地的探索”。
彼岸风景如画,如何舟楫以达?郭锋愿以“四界语文”作舟楫,如若掌握了要领,师生便可以登临语文美好的彼岸。
好一个语文立“界”者!
郭锋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曾多次应邀作为培训专家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中学语文教材培训,也曾作为青年语文名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中语西部行”活动等。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3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