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研学旅行不是课堂“搬家”

作者:高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7.08.16
中国教师报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研学旅行有助于我们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的理念。第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完善的学校教育活动。第二,能够通过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沟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孩子们可以通过五官亲身感受身边的人和事,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他们的手使之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之能讲,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等等。这对孩子通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立自尊,学会交流互助、互尊都意义重大。第三,能够引导全社会关心、服务、参与教育。

当然,在实际活动开展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制约因素,包括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安全问题、经费问题、管理和政策机制、学校内外部协调、保障机制等。从宏观上看,现在要求每个年级都出去,这对于市场来讲可能是巨大的,但操作起来极其困难。从操作上看,现在各学校的运作基本上是单枪匹马、费力劳神;工作量极大,成效也受到影响。另外还有特殊性和普遍性问题,一些优质校具有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可其他一些学校却做不了。因为优质校在当地声望高,有许多社会资源可以利用。所以,我们从点到面都要考虑到。

放眼国外,关于研学旅行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日本的修学旅行最早出现在明治维新时代,那时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了,到大规模开展也已有了60多年的历史。欧美国家基本上是以冬/夏令营为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还有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基本属于集体出游方式。日本的修学旅行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法制化。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规定学校的修学旅行。第二,制度保证。日本文部省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相当于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大纲),有一条专门将“修学旅行”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虽然不属于课程,但是属于学校的活动。就像我国学校的升旗仪式和春秋运动会一样,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并且对活动开展目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有具体要求。

日本的修学旅行让孩子们以“小学生”的身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掌握社会常识和必须遵守的社会习俗、社会行为规范,达到修身养性之功效。如今,日本的修学旅行每年都在展开,参加学校的比例都在90%以上,而且在组织管理、交通安全、保障机制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总结其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合理。从时间上讲,规定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毕业年级做,只做一个年级,这种次数的减少使学生的研学费用大大降低,即使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通过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也能承受得起。二是有序。程序职责非常清楚。三是配合有条不紊。校内外的配合、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包括铁路部门为学生提供交通支撑,价格都相当低廉,并且每年会公布第二年修学旅行的列车开放时间。四是从住宿来讲可以借鉴。他们住宿时全部用榻榻米方式,学生可以集体住在一起,相互交流,这与我们的宾馆住宿方式完全不一样。

我国要有效推行研学旅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容量和资源配置问题。全国中小学生每年都出去一次,总量可想而知,这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进行配套。体制管理问题,现在职责范围、联动机制都不太清晰,第三方机构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把研学旅行定义为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有固定的时间,要有保障,要有事中、事后评价,这是一个完整体系。研学旅行是学校在做,但需要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支持。

总之,研学旅行不是少数优质资源学校的特权,也不是学校课堂的“搬家”,更不是豪华旅行,它最应该突出“体验”和“集体”的特点。在研学旅行中,我们要倡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