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重新定义课堂评价

发布时间:2017.07.12
中国教师报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快乐的,活跃的,高效的,完整的,精彩的,有高度的,有温度的,有宽度的,有深度的……人们可以罗列出更多亮眼的词汇,专家可以搬出一套套前沿的理论和各种鲜活的案例,这些词汇、理论、案例能解决普通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吗?真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应有的理念吗?能代表课堂教学未来的方向吗?

追求课堂完整?课堂的完整性是传统课堂评价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下课铃响了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这是听评课的大忌,课堂评价要大打折扣。40分钟能解决什么问题?只能解决知识点的问题,知识体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形成、优良习惯的培养、思维方式的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立等教学目标,无论哪一项目标都无法在一节课上完成。根本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完成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节课上进行评价呢?这样的评价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目中无人,教学只盯着知识方法,把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一边;另一个结果是无法走进信息时代,生活化、碎片化、网络化学习方式不能成为学习主体。课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永远是两个不相干的活动,课堂上的挟持、灌输、控制,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习惯无法落地,所以要超越课堂的边界,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通道,就必须重新审视依据课时评价教学生成的实效性和合理性。

追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的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巧言令色鲜矣仁”,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一个喜欢深入思考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抢着发言的人。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情境教学、课堂激励大行其道。创设的所谓情境只能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和动力问题,如果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无关,只能让课堂变得更加低效。语言激励、物质激励虽然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但如果每节课都追求气氛活跃,学生长久浸润在这种急切和热烈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许就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性格变得越来越浮躁。

追求评价激励?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一旦教学手段脱离了教育目标,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可能走向教育的反面。教育过程可以艺术地使用手段,但是教育本身是科学不是艺术,有人为了所谓的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学生回答对了是对了,错了也是对了”的理念,让评价丧失了应有的底线。适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把物质刺激当作法宝,滥用激励手段,搞得学生为获得物质奖励而学习,就会让学生变得功利化。

追求课堂精彩?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应该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现实中,许多公开课已经严重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初衷,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而是为了表演给观课者欣赏、评价的,把课堂是否精彩、教学过程是否具有观赏性作为重要的目标。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上全力展示教师的才艺,学生仅仅是教师表演的道具,虽然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精彩纷呈,但是,因为教师的预设太多,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在知识体系建构、思维优化、掌握技能方法等方面很难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是一个艰苦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平淡朴实才是常态。无论是知识的积淀,还是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习惯的内化还是文化的生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既然生成是一个过程,常态生成的东西就难以呈现精彩,所以常态课堂不具有观赏性。

追求教学效率?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不应该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工业化时代,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合理的,因为那个时代谁占有了知识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先机。依据效率评价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只有把知识点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时,才可以用效率来评价,过程方法、兴趣习惯、思维品质、道德信仰等目标都不可能在一节课完成,无法用效率进行评价。

如果评价依据以课堂效率为主,必然让一线教师不知所措。数理和算理问题是教师直接讲解效率高,还是学生自读自悟效率高?肯定是教师充分预设讲解的课堂效率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是听教师讲授理解得深刻,还是自读自悟掌握得牢固呢?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得效率有多高,而在于全体学生是否有了应有的生成,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问题对应的就是教学主体落实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但是,现实的课堂上教师很少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个优秀学生几句话能回答清楚的问题,一个学困生回答起来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磕磕巴巴,几分钟也表达不清楚,所以,教师不敢把教学的支点放在底线学生身上,课堂上习惯于与优秀学生对话,究其原因,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结果。学困生最需要关注,最需要锻炼成长的机会,因为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就放弃他们,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益却降低了。

由注重效率转向注重效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为前提的,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课堂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借助技术自主学习,细分目标进行生活化、碎片化学习,依托组织开展互助式学习,跨时空、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无法再用“效率”来衡量,超越知识的时代也不需要追求“单位时间内的知识积累”,评价课堂教学的支点必然由“关注效率”转向“关注效益”,不再强调知识点的积累速度,而是重视知能系统的自我建构效果。

课堂评价既不能把重心放在教师预设和方法技巧上,也不能停留在学生的当堂生成上,应该把评价支点放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上,放在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上,要引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生成体验和成就感培养上。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12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