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给课改者的两条建议

发布时间:2017.07.12
中国教师报

为教师作“国培”讲座时,提到课堂教学改革,常常被教师们问起这样的问题:准备学习课改成功学校的课堂模式,是选择A校模式还是选择B校模式?确实,对许多准备开展或正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来说,某些成功学校的课改模式成了绕不过去的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成功学校的课改模式呢?

不妨从一个小故事说起。从前,有一个小和尚跟一位得道的高僧学禅。许多年过去了,小和尚一直跟随高僧亦步亦趋地认真学习,许多禅宗经典更是熟记于心且每日研究,但是一直不能开悟。

一天傍晚,小和尚来到小河边,又去问老和尚,什么是禅学真谛,怎样才能开悟。老和尚示意他和自己一起坐在松软的沙滩上,然后抬起自己瘦骨嶙峋的胳膊,伸出长长的食指,指向了远处的西方天边,问小和尚,“你看到了什么?”小和尚顺着老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到一弯浅浅淡淡的、不易觉察的弦月。“一弯弦月。”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对,就是这弯弦月!我要教你的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记住:你要找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本身。你若仅仅是研究那根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也找不到天边的那弯弦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成功学校的课改模式对于一线的课改实践者而言,它们本身所代表的就是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或只是简单地研究这些经验模式,自然也不会找到课堂改革的真谛。我们看重的应该是这些先进经验所指的方向,顺着那个方向才能找到我们要找的“月亮”。

正确认识成功课改模式,会让课改之路的前景更加明朗。对于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笔者有两条建议:

第一,课改要“继承+创新”。要做就做“真研究”,不能“照葫芦画瓢”,不能“拿来主义”。一方面,我们的课改要结合本校实际,要能继承本校教学中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创新,要能提高课堂效率。简言之,课改是要在继承本校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开动脑筋、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会适应自己的学校,才能在自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第二,课改要关注人的发展。为了使自己的优质课、课改“展示课”趋于完美,一些教师在听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一般都会预演,教师让学生在其设计好的“程序”里学习,甚至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回答的问题都提前告诉学生,这个环节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个问题由谁回答、怎么回答……这样算是课改成功了吗?这是我们想要的课堂吗?

这样的课是“演”出来的,教师在表演,学生也在表演。笔者认为,评判课堂改革成功与否,不能只看课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不能只看当前的教学成绩,应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人的发展”要从两方面去关注:

第一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去发展。这三方面或多或少都需要在课堂去点燃、去积淀、去实现。

以“自主发展”方面为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为实现此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时,就要考虑课堂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起到了“点燃”的作用;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是否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可持续发展,等等。

第二是关注教师的发展。成功的课堂改革能激发教师自身的成长。我们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举例说明:如何设计精彩的导语,一直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几分钟,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一堂课的导入,如果没有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叫我、叫我”的冲动,没有让学生兴奋起来,那么这节课就失败了一半。要想把课堂导入设计好,就要研究教材、搜集资料,就要不断了解学生,设置包袱……对于教师来说,每一次导入设计都是一次小的挑战;也只有这样不断战胜挑战,才能达到“日日有新意,节节吸引人”的效果。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项长效工程,它的效果可能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改革也不能以一时之“高效”为目的,不能掺杂任何功利性的东西;要放眼未来,要关注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中心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12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