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世家的院士成长路

作者:□ 本报记者 吴绍芬 发布时间:2017.07.05
中国教师报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将等离子体用于电子对抗和飞行器隐身的“第一人”,3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集这些荣誉于一身,是这位有着80岁高龄的院士老教师——凌永顺。

祖上出过4个进士,祖父做过县教育局长;老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也曾是一名教师;两个女儿现在都从事教育工作。这样算下来,凌家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而凌永顺在其中又最引人注目。

凌永顺1937年生于安徽省定远县,这里曾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凌永顺在小学既勤奋又很聪慧,初中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考到了邻县(现在叫明光市)嘉山中学。两县地理位置离得比较远,每到开学报到时,凌永顺天不亮就起床,背上干粮、拿着行李与同学一起结伴而行。由于是山区,经常会走到天黑,路上狼的号叫声令人心惊肉跳,长途跋涉让凌永顺的脚也会磨出血泡。后来,凌永顺开始借读,由于很早孤身在外求学,他变得坚强、独立,那时候吃的苦都变成了后来的成长之乐。

凌永顺回忆说:“祖辈都是搞教育的,这种家庭氛围让我梦想着要去念书,要去教书育人。”

当时凌永顺在北师大学的是物理专业,但自己也特别喜欢化学,而物理系课程设置中是没有化学课程的。为了“解馋”,凌永顺会经常在图书馆出没,自学化学;除了化学,凌永顺还喜欢文学,他经常早早地跑到图书馆去占座,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读遍了。忆起北师大求学的日子,让凌永顺印象深刻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课,比如与学校老师、同学一起参与修天文台活动,参与十三陵水库和密云水库建设等。

1960年,凌永顺从北师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做了一年的见习助教。一年后到西安一所军事院校工作,任物理教师。1972年,因为工作需要,凌永顺又回到北京的军事院校学习马列。受“文革”影响,军事院校调整,物理课没有了,凌永顺便开始从事政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凌永顺回忆起这些却深表感激:“正是因为文理交融的影响,我在讲课时既能做到逻辑思维缜密、科学严谨,又能做到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学生也因此发展得更全面、更受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成立电子工程学院,凌永顺又前去任教,并慢慢成长为一名教授。在这里,他首创的教学、科研成果对增强全军反夜视、反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作出重大贡献。经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签署,凌永顺后来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等功,并荣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对凌永顺作出的这些重大贡献,他自己很少详细谈及,却将这些归因于自己所受的教育及得到的启示。他说,教师教课要多用启发式,讲课时多讲课外知识,尽量选一些课外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经常鼓励学生写小论文,教师要带动学生一起多动手做,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

“教师是个好职业,正如医生一样,都是受人尊重的。”凌永顺庆幸自己是个教师,在他眼里,教师不仅可以教书育人,而且教出来的新问题还可以自己尝试解决,并指导学生一起在实验中解决问题,这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做教师令人羡慕,但有时也会深受外界因素的困扰。凌永顺在军校任教做科研实验时,当时由于实验条件太恶劣,只能在平房的仓库里做。实验用的一种特殊材料要靠自行研制,还要一遍遍测试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优性能。做燃烧实验时,温度要达到2500摄氏度左右,夏季的合肥酷暑难耐,凌永顺不仅皮肤要经受烘烤的考验,燃烧释放的有毒物质还对身体造成了伤害。高辐射、高污染气体导致了凌永顺身体受到严重影响,后来进行多次手术治疗。

尽管凌永顺笑称自己现在是“五脏不全”的人,但他从来没有因为是教师而感到后悔。他常常对学生说,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要有原料,即知识;要善于博览群书,延伸自己看问题的宽度,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要敢于质疑,这对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非常重要;要确定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善于抓住机遇,谱写无悔青春。

凌永顺用自己的勤奋换来无数的荣誉,并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席之地。但他谦虚地说:“如果要我再选择一次,我依然会做一名人民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