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由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中学调入镇教办工作。同年11月,镇教办负责宣传工作的教师退休,我从此开始担任兼职宣传员,直至2011年调任校长。当时,我主要负责全镇教育宣传工作的协调、培训、考核、策划、组稿、撰稿等。回顾自己的业余通讯员生涯,有收获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苦恼,感受最深的还是8年时间积累的一大笔无形的精神财富。
初干宣传工作,把稿子变成铅字是我的不懈追求。“我写的东西,编辑老师能看中吗?”这样的问题,不知自问过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我深知写作是一门学问,必须勤学苦练,勤于耕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此,我虚心学习,积极阅读各种报刊,从中吸取养料,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在阅读中生成新信息,在阅读中储备理论养料,以促进自身理论水平和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在具体写稿中摸索掌握写作要点,反复琢磨修改,查找总结不足和差距,并且向有经验的同行讨教经验,畅谈写稿心得,交流写稿体会。
在工作中,我逐渐养成了一些习惯,每天关注各大教育媒体新闻动态,浏览互联网上的教育信息;并且喜欢一边阅读一边摘抄,或者复制文字保存在电脑专门的“素材积累”文件夹内;单位办公桌上,家中床头柜上,甚至电视机前的茶几上,我总要准备一支笔、一个笔记本,随时将“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夜深人静之时,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脑海中会突然冒出一个好的构思、一个好的标题或是一个好的语句,便迅速翻身起来,在备用的笔记本上写上一两句话或几个关键词。妻子有时候说我得了“梦游症”。那时候,每年积累的好文章、好题目、好语句都有四五个厚厚的笔记本。材料采集下来之后,我都会反复揣摩,字斟句酌,细细品味,认真感悟。
吃不得清苦,耐不得寂寞,坐不住冷板凳,写不出好作品。应该说,写稿是一件苦累事,发表一篇文章很不容易。从发现题材、确定主题、谋篇布局到修改定稿,要花费许多心思和时间,很伤脑筋。有一段时间,我白天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晚上写稿件,第二天早早起床再对稿件细细斟酌、反复推敲。正如古人所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逐渐掌握了采写稿件的基本要领,作品也相继在当地的一些媒体刊发,每当在报刊上阅读到自己写的稿件时,一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通讯员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采写报道时才会得心应手、思路开阔。2006年6月,为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责任,辖区内学校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献出一份爱”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由教师带领到学校附近的河流观察水质、采集样本,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得知这一消息后,我背上相机,骑上摩托车,风尘仆仆地赶到活动现场,目睹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用心拍摄了几幅现场活动图片。回到办公室,我悉心整理,再三斟酌,推敲好文字后,通过电子邮箱传给了《中国教师报》。
2006年6月21日,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拍摄的“保护母亲河,献出一份爱”主题图片,欣喜若狂,真有点范进中举的感觉!领导也因此表扬我、鼓励我,并且安排我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通讯员培训会上介绍经验。
享受这次“成功”之后,我对自己写稿、拍照更加充满信心。只要多研究、多用心、多动脑,付出一定的努力与心血,权威报刊一定会有我的一席之地。
如今,离开通讯员岗位已近6年,印有《中国教师报》的牛皮纸信封和样报我都珍藏得完好无损。因为,她点燃了我做好通讯员工作的信心和希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第二完全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