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农村写作不妨多些“土味”

作者:赵 侠 发布时间:2017.12.13
中国教师报

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提起作文课就感到头疼,认为作文教学底子薄、难上、上不好。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弱,尤其是写作素材匮乏,无话说、无事情可写。一些学生在写作时,要么是凭空捏造、虚构内容;要么是复制、粘贴范文,作文教学陷入“一潭死水”的境地,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实,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很好开展,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便捷,有丰富、充足的作文资源可供教师开发和利用。

其一,走进大自然寻找写作素材。农村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独特、优美,学生走出课堂一眼就能看见山、望见水。教师与其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不妨让他们走出教室到野外与大自然对话,寻找习作灵感。山川、小河、田野、树林、果园,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学生写作的天然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写作的“大数据”供学生采用;可以将作文课堂搬到野外,让学生零距离观察、感悟事物,开展具有现场感的作文教学,唤醒学生的写作行为。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发现》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回到课堂将观察的经过和结果行文成章。学生因为有了亲身经历,描写“蚯蚓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河的水变清了、鱼儿快活地游着”等各种各样生动的作文就会信手拈来。

其二,走进农村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的“镜头”瞄准身边的生活,捕捉富有乡土气息的“原材料”。这样,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接地气,充满浓浓的“乡愁”。

例如,在学习场面描写之前,我带领学生去田间与父母一起收割庄稼,去齐村农贸市场赶集……因为有了真实的观察和体验,回来后,他们便不费吹灰之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热闹的场面:“集市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把不宽阔的道路堵个水泄不通。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其三,走进农村社会积累写作语言。农村一直流传着大量源于生活经验、蕴含乡风民俗、口耳相传的俗语。这些俗语淳朴、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引用到作文中画龙点睛,为习作锦上添花。

例如,有学生在《冬天的田野》中引用了农业谚语:“厚厚的积雪既压实了过冬的麦子,又储存了大量的水分,来年一定会大丰收,真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啊!”

其四,当下信息技术发达,教师要将作文教学与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为学生写作“雪中送炭”。教师要多给学生插播一些融合写作情境的动漫、微视频,能让静止、抽象的作文课“动起来”,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构思,进而大大提升写作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喜欢的文具》时,我通过课件按从外向内的顺序展示文具盒的结构,指引学生一边细致观察,一边按顺序表述物品的特点。

只要教师立足农村实际,就地挖掘和开发写作课程资源,让学生创作多些“土味”,为学生打造一片写作高地,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作文教学就会遍地开花。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齐村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