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张代虎:为了孩子,宁愿“人往低处走”

发布时间:2017.12.13
中国教师报

1978年,高中毕业的张代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民办教师。39年来,他默默坚守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会埠镇农村小学教育的岗位上,情系农村孩子,爱校胜过爱家,尽心尽力教书育人,深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面对期盼,甘愿到教学点工作

2016年6月,会埠镇游落教学点老教师何清海退休了,镇中心校和游落村干部为此很犯愁。9月份开学,谁去接替何老师呢?众所周知,教学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生源稀少,全校仅有两位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令人望而生畏,很少有人愿意来。

当时的张代虎,是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村干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去游落教学点任教。

在镇中心小学,张代虎是教学骨干,年龄也偏大,同事、家人和朋友都不赞成他去教学点。但是,想到游落干部群众期盼的目光,想到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张代虎坦然地对校领导说:“我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留在农村念书的孩子家庭许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就这样,2016年9月1日,张代虎告别镇中心小学,背起行囊,骑着一部老旧的摩托车飞驰在乡间小道上,来到游落教学点任教。

爱生如子,他是学生成长引路人

如今在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张代虎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呵护学生幸福成长。

为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与配合,他不知走了多少夜路,访问了多少家庭。无论孩子们学习、思想或行为上出现任何问题,他都会及时家访,走村串户,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有个头痛脑热,他亲自带学生去医院治疗,经常垫付医药费和学费,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他从不体罚学生,不歧视差生,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涓涓细流般的爱滋润幼小的心灵。

张代虎尤其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游落教学点,这些农村孩子很少乱丢垃圾,孩子们发现校园里有果皮纸屑,会自觉地捡起放到垃圾箱内。每天吃饭,尽管只有二三十个学生,他们仍然自觉排队买饭,秩序井然。张代虎谆谆教诲学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起初,张代虎一到游落教学点,就在校园内开辟了一块菜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是种菜能手,课余时间也带着孩子们下地劳动,拔草、松土、浇水、施肥、采摘,孩子们在地里欢声笑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鲜嫩的蔬菜,还有爱劳动的优秀品德。

勤于钻研,走在自我提高的路上

尽管年龄偏大,张代虎在教学上从不放松,总是勤于钻研业务,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论在哪所学校任教,他都是教学骨干。他长期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学成绩在会埠镇总是名列前茅。

在学校里,张代虎的语文课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甚至一些学生想办法转到他的班上。他的语文课意蕴丰富,情思飞扬,旁征博引,极富魅力。他亲切和蔼的面容,生动优美的语言,还有他对学生心理的深切理解,都吸引和打动着学生。课堂上,张代虎用质朴、自然、亲切、扎实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思维铺设出一步步循序渐进的台阶,使教与学交融于一种不断获取的愉悦之中。

追根溯源,读书是张代虎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书籍都汇集在他的案头。张代虎的阅读不仅怡情悦性,还为课堂服务。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形势下,他尽管年龄偏大,但虚心学习,日夜钻研。为了学会多媒体电化教学,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青年教师请教。

幸福人生,他的世界春暖花开

在农村小学教书,在常人看来是非常清苦的,但张代虎乐在其中。他热爱教育事业,常对人说,如果有下辈子,仍然选择做教师。

每逢节日,学生的微信祝福和明信片从四面八方飞来,他们长大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忘不了张代虎。每年暑假,即将踏进初中大门的孩子们都会在张代虎面前流下热泪,因为他们舍不得离开深爱着他们的张老师。

毕业生谌恬,只要有空就会回到张代虎的办公室或家里看望老师。在县城上高中时,周末回家总要挤出一天时间去看看张代虎。如今已升入大学读书的她说,永远不会忘记张老师对她无微不至的关爱。

毕业生甘雪芳,如今是荣立省司法厅三等功的优秀女狱警,担任“江西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主播,新闻作品多次获奖。她深情地说,我是在张老师搀扶下学会写作的。逢年过节,她都会向张代虎送来深情的祝福和问候。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张代虎却反其道而行之,离开城镇,坚守在偏远教学点。他笑称,为了山里的孩子,我宁愿“人往低处走”。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