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变革课堂,是因为教师教得太多,学生学得太少。课堂变革就是要实现“少教多学”,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由此,许多人认为,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是两件事。也有观点认为,教学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教”“学”是合一的。
对此,您是怎样认识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请简要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枚“硬币”的两面
“教”与“学”的讨论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与硬币本身(一)的讨论。
从“一”来看,强调“教”与“学”是合一的。它只是看重了“教”与“学”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学生的“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是因学定教,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上的教。
从“二”来讲,实际指向的是课堂两大角色的确立,即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课堂内容的区分,即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课堂方式呈现,即两大角色和两大内容在课堂有效融合。
所以说“二”是表象,“一”是目的,“一”是通过有效的“二”来实现的。
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创造性、应变性、情境性、机智性、个体性是其本质特征。心里有“一”是方向,做到“二”的效能最大化。
(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 沈宏军)
教与学,一个不能少
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不可孤立。
教与学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听写写、读读背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生气的,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课堂缺乏教师的点拨、指导,这样的课堂就像一艘失去航标的船,总也找不到停靠的岸。所以,教学过程必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所谓“学而不教则罔,教而不学则殆”。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学生不能凡事依赖教师,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即对周围的事物要辩证地看待,勇于怀疑。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方法的探讨,进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实现教学相长。
(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中心学校 刘海娇)
教与学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目标最终指向学生学有所获。达成这个目标存在两种方式:一为教师教授、讲解促学,应用于学生在未知领域与疑难问题;二为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于学生依靠自身能力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与学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只不过是学习方式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当学生处于深度困惑的学习阶段,就需要采取教的方式,予以点拨、引领。相反,当学生逐渐克服了学习的始动之难,在知识与能力呈上升趋势时,便应该以学的方式为主。然而在现实中,教师能力有异、思想有别,多采取抑长补短的方法,以教的方式挤占学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没能达到最大化。也因此才有了少教多学的呼声,这也是希望学习方式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沿溪完小 王辉庆)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