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伊河路小学:传统名校的“课堂革命”

作者:□ 本报记者 吴绍芬 发布时间:2017.11.22
中国教师报

近年来,“郑州市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在河南省引发了许多学校的高度关注。这项关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入检测学生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各项水平的项目,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视为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体检报告表”。每逢报告结果一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但令伊河路小学欣喜的是,多年的数据结果都远远地高于平均值。

每每看到这样的数据结果,校长张严明会稳稳地坐在沙发上,长长地舒一口气。他心里最清楚,如果没有5年前区域教育发展中“三品”(品质学生、品位教师、品牌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如果没有3年前启动的高效课堂改革,如果没有对课堂上教师“滴水不漏”讲知识而学生学习仍低效高负的学情堪忧,或许伊河路小学仍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里步履蹒跚、负重前行。

“在接手校长时,我知道改革的时候到了。但一看到人均70多个学生的大班额、全校6000多名学生的总规模,要从拉开桌子、小组合作开始,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头大。”张严明谈及当初开展高效课堂改革的情形,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忐忑之情。

带着迷茫,又带着希望,学校选派种子教师参加课改通识培训、专项培训,赴课改名校进行“影子培训”。没承想,这一下点燃了教师的课改激情。

“如果我们照搬模式移桌子、建4人小组、上导学案、教师少讲,七八十人的班额没法做,但我们能不能先尝试竖摆桌子、建10人小组,先比着葫芦画葫芦,画完葫芦再画瓢?”“说不准桌子摆放形式变一变,教学关系变一变,学习就真的发生变化了。”

听到教师们跃跃欲试的话语,副校长王玉娟内心激动不已。

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尽管郑州气温跌至零度以下,但几个年轻教师带着火一样的教改热情聚在一起,自研、互研、小组讨论、总结提升,他们以高效课堂的理念,精心为学校备出了第一节新课。

从此,每逢假期开学,全校第一次教研就成了“读书交流会”“高效课堂研讨会”。如今,“学习教学研究一体化”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这里,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成为常规。

与旧的课堂形态相比,王玉娟认为,这种强调师生教与学和谐发展的课堂,达到了“明确目标,学法和谐;合作探究,知能和谐;总结提升,教学和谐;巩固拓展,学用和谐”。课堂上,预习推动、小组联动、展示拉动、有效互动的机制与方法,既激活了学生,又激活了课堂,达到师生共同体在课堂中和谐发展的目的,让教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伊河路小学,“和谐高效”课堂形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学科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比如,在语文学科中,和谐高效课堂突破学生思多、读少的局限,尝试“以读代讲式高效形态”,注重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探究,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产生不同的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感受文字的奥妙。在数学学科中,和谐高效课堂注重“以学定教式高效形态”,学生通过看例题、读注释、做试验、发现难点做记号、模仿例题做习题等多种形式完成自研,而教师通过小组展示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指导、纠正、提升、拓展,使“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相连。在英语学科中,和谐高效课堂摸索出适合英语语言学习的“教学翻转式课堂形态”,通过教学微视频、故事表演等,在讨论、交流、表演中巩固语言的发展。在科学学科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等。如今,不同学科呈现出鲜明生动的教学特色。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体现在教师身上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教师徐蕊道出自己执教课堂的“酸甜苦辣”。刚开始接手一年级时,要推进小组合作真的好难,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站位都不清楚。“当时把我急得连嘴上都长满了泡。后来,我把4-6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组,以编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定位、同伴的互动。真神奇,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的小组合作还真有模有样了。”徐蕊高兴地说道。到了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平常玩得好、座位离得近的同学都可以组成小组。几年下来,徐蕊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习效率越来越高。

教师刘星亚是一位有着10多年教龄的教师,她说:“我最大的转变是角色的转变。刚开始,我总怕教不会他们,现在我最担心给学生的机会不够。”刘星亚发现,随着自己的角色从主导地位往下走,教学对自己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为课堂上会有许多无法预设的情况,需要教师有更广的知识面、更强的创新意识、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更亲近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学,我们实行了当堂反馈、单元检测、期中抽测,对教师的教,我们有听推门课、赛展示课、看师徒课,让学与教、学与评都有了有效连接,我们真的成长得更快了。”教师宋亚斌对此深有感触。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以前都是老师讲,他们牵着我们思路走,现在我们人人都有上台的机会,是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我喜欢。”学生朱佳悦说。

“开始不敢说,后来是勇敢地站起来,现在是不停地说,有时候都担心自己刹不住车。我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尝试和创新中成长起来的。”过去腼腆的崔博雅,现在也变得落落大方了。

“以前老师说不,我们跟着说不,老师说对,我们跟着说对。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答案对不对。现在,对某一道题我们不仅要说对,还要说出对的理由,这也增强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李沛霖幽默地谈道。

“高效课堂,改变了教育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让我们实现了有品质的教育。”张严明看到了这些年课改的变化,内心十分欣喜。

当然,对于今后的课改之路,张严明还有满满的希冀:“随着区域教育的整体设计,要实现中原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集团化发展,我们期待用和谐高效课堂建设带动品质学生培养、品位教师塑造、品牌学校打造,整体推动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中部崛起。”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