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挖掘城市符号的教育资源

作者:□ 叶克表 乐燕娜 发布时间:2017.11.08
中国教师报

    课程背景

会昌河是温州的代表符号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浙江省温州市城南小学会昌河校区依会昌河而建,将富有乡情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乡土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不仅可以防止会昌河文化断链,也可以大大增强校园文化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去年,校区申报课题《以“千年会昌河”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并在市级立项,试图通过校本课程“千年会昌河”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觉意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了解千年会昌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能讲出会昌河的历史风光、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等。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调查、探究等学习方式,体会千年会昌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千年会昌河历史文化和参与校园地域文化建设中,激发爱校、爱乡之情,树立文化自信心。

    课程内容

“千年会昌河”课程分为8个内容板块,分别是会昌河之名称由来、韦庸治水、龙舟竞渡、十里荷香、一湖诗词、湖畔名人、名人故居、水上公园。教材编写体例以“文本阅读——资料链接——活动设计”模式展开,融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既有会昌河的历史知识介绍,又有温州本土文化的拓展,还有课外的实践延伸。8个内容板块又与当前时代热点紧密结合,赋予教材以时代教育意义(具体情况见下表)。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取3种策略: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拓展相结合。课堂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面向高段学生,由专任教师在每周五进行教学。根据学习目标,课外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多形式、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会昌河文化。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探索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精品教案集。

课堂教学与学校主题活动相结合。面向全校学生,把有关会昌河文化的传播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活动,做好全校性宣传和教育。比如,将弘扬韦庸治水精神与学校科技节五水共治多幅七巧板组图比赛相整合,会昌河诗词、荷花诗词吟诵活动与学校读书节活动相整合等。

单科教学与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相结合。面向全校学生,围绕校本课程某个教学主题开展融合式教学活动,多学科、多部门联动,多维度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十里荷香”主题融合式教学活动安排各学科开展咏荷、种荷、赏荷、写荷、画荷、唱荷、品荷等一系列活动。

    课程评价

依据“千年会昌河”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本课程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遵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学习行为评价3个原则。

课程评价由指向课程开发与完善的评价和指向学生的学业评价两部分组成,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评价方式,由课程组发放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总结成功经验,改进不足之处。学生学业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主要通过观察学生活动、搜集学生活动记录、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体会和成果、自评和小组评价等资料,以及对学生进行前测后测的对比分析,进行一个过程式、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城南小学)

教材内容 时代热点 教育意义
名称由来、韦庸治水 五水共治 环保教育
龙舟竞渡 温州精神 传统节日、校园精神
十里荷香、水上公园 美丽温州 美丽校园、荷花品质
一湖诗词 全民阅读 传统文化、文学熏陶
湖畔名人、名人故居 文化营销 榜样教育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8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