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论语》进校园与幸福教育之道

作者:□ 崔茂新 发布时间:2017.10.25
中国教师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因此,我们今天要建构教师幸福之道、开展幸福的人生教育,必须回到孔子、回到《论语》汲取智慧。

一是要深刻领悟《论语》是民族幸福教育的圣书。一切教育都是朝向未来人生幸福的教育,认真对待生活、审视生活并趋于至美至善幸福生活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论语》中的人学思想与人生幸福教育密切关联。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未来准备生活的过程,生活的主体是人。因此,教师育人要以人为本。孔子说过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建构自己的人格,同时要助推他人人格的建构;在达成自身人生目标的同时,助推他人人生目标的达成。《论语》中的仁学思想与人生幸福教育息息相关,是人生幸福教育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和宝库,我们要常读经典以滋养自己人生的幸福历程和追求。

二是要认识到深度生命学习与自我幸福教育的关系。一提到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但更重要的是,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自觉、最坚韧深刻、最持之以恒的伟大的学习者。与世界上所有的大教育家相比,孔子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告诉我们如何教,而是他几乎把全部的生命精力投入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而我们今天的教师,却有“学而有厌,诲人必倦”的现象。为什么学而有厌?就在于我们不能真正体察学习本身的快乐,有时在为考取功名、加薪晋职、为名利而学,而不能真正在为学过程中体味学的愉悦。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包含了孔子整体生命存在趋向于学的巨大幸福与喜悦。孔子的这种深度生命学习,体现的正是一种对于自身无止境的反思、自省,无止境地让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受到无止境的超越的过程。这是一种生命质量提升和自我幸福教育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教是以深度生命学习成就了不言自教,以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景象影响我们,而不是说非要我们这样做或那样做。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就在于他是真正的老师,因为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为学的过程,我们不要仅仅关注他的结论,而要关注他为学的精神。未来是发展的、不确定的,我们只能以谦卑的学习态度,在深度生命学习中体验与感受自我幸福。这种为学过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把事情办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命和心灵持续处于成长的状态,这种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向未来的开放性人格,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要用教师的君子人格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幸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无形、震撼生命与心灵的影响,不能仅仅靠说教,而是要用行为做出来。教师要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成长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幸福成长、意识和追求。所以,教师要保持生命的真正成长,这是一个整体人的提升,因为在成长中才有一种幸福感。教师应当拥有读圣书的幸福过程,催发生命中那个“仁”的种子。孔子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每一个天生的人都有内在的生命的种子,我们需要把生命中那个沉睡人的种子催发。读圣书,用圣人的智慧和德行滋养我们自身,通过读经典实现教师幸福的过程,在读书中领悟学之为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和境界。

《论语》进校园是普及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保障教师幸福恒久的措施,是我们终身要读的书。这个幸福教育是建立在生命成长基础上的幸福。概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首先,让《论语》进校园,建立专家指导下的教师《论语》研修小组,用一部分人的切身行动带动和影响全体教师。让他们在读《论语》中幸福、快乐起来,让生命和心灵成长起来,从而带动经典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其次,编写校本《论语》教材,开设《论语》课程,这样有助于确立学生走进经典。最后,围绕《论语》开展各项活动,真正用行动做事,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终身解读《论语》,与孔子深度心灵对话,在深度生命学习中走向追求至美至善的人生幸福之路。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25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