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薛芳:课堂“火”起来

作者:□ 本报记者 康丽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薛芳火了。那一年,来学校观摩她怎么上课的外校教师以百人计。

初见本人,许多人心里暗自打鼓:这样一个瘦小的纤弱女子,真的是好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可是听了她的课后,同行们服了。

薛芳的这把课堂之火,不仅烧在了兴和县育才小学校内,也烧在了校外。这几年,她曾多次代表乌兰察布市教育局教研室赴兴和县、卓资县、化德县、凉城县送教下乡,观摩她课堂者逾千人。

她的课堂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答案只有一个:学生。熟悉薛芳的人都知道,她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了课堂的首要位置,放在了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所以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学有所获。

薛芳爱学生是出了名的。2007年,还在兴和县张皋镇小学任教的她,不仅要当教师,还经常担当起母亲的重任。班上的小文只有奶奶照顾,7岁了还经常尿裤子,为此她特意把小文接到身边,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同居岁月”。两年后薛芳因为工作离开,小文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早已不再为上厕所脱裤子而烦恼,并学会了洗自己的衣服。

但仅仅这样去爱学生,就够了吗?薛芳也有和同行们一样的烦恼:拼了命地备课讲课,为什么课堂上孩子们只是用疲惫的目光与自己进行交流?

“那时候,说是‘嗓子冒烟’‘怒火中烧’毫不夸张,一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就是有人不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薛芳依然记忆犹新,她形容自己是一个蹩脚的指挥,优秀的学生凑合地跟着节拍走,但掉队的人越来越多。

2013年,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开启课堂教学改革,在别人还在为改与不改而踌躇时,薛芳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改。

早有改革念头的薛芳几乎是最早转变教学观念的那一批人,她心甘情愿走到“后台”做起了导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建设小组……

一段时间过去了,薛芳越来越咂摸出新课堂的味道了:课堂变成了真正的学习、交流的舞台,放眼看去,哪有一个孩子打盹儿?哪有一个孩子分神?他们都跃跃欲试生怕自己没有展示的机会,课堂里有时生成的东西让薛芳听了都咋舌,课堂里充满了欢笑声、鼓掌声、探讨声、争辩声……

“以前备课时想到的难点、重点在孩子们的探讨中轻松地解决掉了,孩子们做得那么好,现在的我都是笑着走出课堂的。”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精彩的演员,把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收获、每一个笑容都展示给幕后导演,那一刻薛芳真正地感受到了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多么的可爱。

课改让薛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让她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最开始课改时,薛芳单纯模仿课改名师的成分更多一些,但随着对课改理解的深化,她开始尝试摸索自己的路子。以小组建设为例,如何实现最高效的合作?如何在团队内部实现更好的分层训练,不至于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掉队?这些问题曾一度让薛芳头大不已。

她决定不再亦步亦趋,像别人那样进行单纯的小组划分,而是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优秀生和后进生共同参与、组长和副组长共同管理的小组规则,小组成员根据规则相互监督、相互督促,完成预习和课堂内容……

实践证明,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学生之间的友谊却越来越深厚,他们为了小组的荣誉,心都是朝着一个目标的,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直接向薛芳表白:“老师,这样的语文课,堂堂上我们都欢迎,我们成了真正的主角。”

“若是问问,谁愿意按以前的方法上课?恐怕班里没有一个人举手。”薛芳有点小小的得意。

越接触课改,越钻研课改,就越来越爱上课改,这是薛芳最大的感受。现在的她,又主动接了一年级新班,从小对子合作入手,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以此打破“低年级不能课改”的魔咒。

“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上好每一堂课,善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不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笑容满面。”薛芳笑言。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