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深度课改“深”向何方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占伟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真人,真心,真课改。

这是记者采访乌兰察布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切感受。真实、质朴、豪迈是草原人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深深灌注于乌兰察布课改的方方面面。

草原人课改之心是真诚的。推进课改之初,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将课改作为全市当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之一,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这样的行政推动是全市启动课改的最大动力。有了市领导的强力支持,从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到各旗县教育局,从局长到校长,从教研员到广大教师,全市教育人形成了课改共识、定力与合力。

乌兰察布全市推进课改,不仅范围广大,而且成效显著。从小学到初中,从普通高中到职业中学都在积极行动。原本不是课改实验学校的卓资县职业中学更是主动、提前选择了课改,探索出适合职业学校特点的“1263”课改模式,让曾经不爱学习的孩子迷恋上课堂。

就像解放区一样,乌兰察布课改所形成的教育新秩序必将辐射大草原,辐射更广大的地区。

结束乌兰察布的采访之后,记者观看了近期最火的一部电影——《战狼2》。在我看来,其火得“离谱”的背后,与乌兰察布课改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描述,那就是——真。

当多数演员、导演、制片人还活在物质层面时,吴京却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物质,走向了精神,他更关注实现个人梦想,唤醒青年人的民族情怀。吴京踏上了时代的“心”频率,所以他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与电影界相似,我们许多教育人的思维同样落后于时代,正如马云所说,“未来我最担心的是教育变革……若依旧用现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课程去教育孩子,这些孩子在未来都将找不到工作”。

那么,课改的下一步究竟指向哪里?深度课改“深”向何方?

中国教师报曾将课改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改变的是课堂结构;第二代课改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改变的是教与学的关系;第三代课改在此基础上摆脱了知识对教育的束缚,不再过度纠缠于课堂技术,而是以“人本”为基石,构建全新的课堂规则和形态,更加强调生活内容和方式,更加关注生命状态和质量,改变的是教学的意义。

从改变课堂结构到改变教学关系再到改变教学意义,应该说这样的研判是对众多学校课改实践的引领。改变教学意义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再以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知识为手段,实现智慧的增长,即“转知成智”。

基于这样的认知,众多课改学校,也包括乌兰察布的课改实验学校在内,都将课改的深化指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课改抵及提升学生思维的层面之后,又该怎样深化呢?

在我看来,低层次教育指向训练,中层次教育指向思维,高层次教育指向人格。这里的“人格”就是“心性”。

教育的重点在哪里?在心性。一个人长大以后,所有美德都是心性的显现,比如慈爱、自信、克制、淡泊、乐观等;所有问题也都是心性的显现,比如贪婪、投机、胆怯、冷漠等。所以,一切问题都出在“心”上。如果对基础教育的成败得失有唯一判断标准,那就是心性。

所以,我认为,在指向思维的基础上,课改的深化应该指向心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教育是有优势的,因为教育即“传道,授业,解惑”,最重要的是传道,而传道的载体和指向就是“心性”。

这样的课改,顺应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大势,必将创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