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关照儿童

第三届全国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在长春举行

作者:□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发布时间:2017.09.06
中国教师报

我们该不该鼓励儿童关注哲学?这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

9月2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上,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倪鸣香道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一直在探索儿童哲学实践的学者,她以儿童喜爱的故事作为反思、辨识经验与意义的入口,坚持与幼儿园的孩子一起共读。在她看来,探索这一命题并非自己带领孩子研究儿童哲学,而是孩子自身的思考样貌向她展现了“儿童哲学”的本质,儿童的实际生活就在展示儿童哲学的原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儿童经验、思维与有过程的教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2014年10月开始致力于儿童哲学的研究,学习研究皮亚杰、李普曼、马修斯等人的儿童哲学思想,学习借鉴海内外学者的丰富成果,尝试以“哲学的视角研究、关照儿童世界”,以“促进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归纳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为目标,开展儿童哲学的原生态研究。该校的儿童哲学研究,正在朝着“各学科普遍渗透”“培养儿童基本思维能力”的方向迈进,逐步破解教学难点,实现有沉思、有个性、有趣味、有根源、有过程的教学,以期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儿童哲学实践风格。

东北师大附小校长于伟在论坛上指出,教学的起点始于情境和具象,始于个别、个体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知识产生的环境和原初状态进行还原,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摸一摸、试一试、探一探,让学生经历动脑动手的过程。”于伟说。

“学界对‘生命意识’‘儿童立场’的呼唤,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回应,但并不能成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卜玉华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要素的关系系统,需要一种实践性、关系性的视角,而非单一要素的视角。她将其称为“教育学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在报告中说,“成人要与儿童一起探寻,每个大人曾经也是儿童,只是他们忘记了,如果你不能理解儿童,儿童也会对你失去信任。”

来自台湾的王清思教授和教师李玉贵通过演讲向与会者表达了真正的儿童哲学课程要创造安全的氛围,强调这一课程的实施“要有表达的手势,要有儿童详细的反馈,要正确处理儿童问题和教材的关系”。

本次论坛达成了诸多共识,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归纳的教学方法、安全的教学氛围,还是民主的教学关系,实际体现的是把儿童作为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对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的一种关注。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一个标准。

与会者认为,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立场,才能回想起儿时的经验、记忆和感受,更好地体悟儿童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理解儿童,更好地从儿童出发,实现率性教育。

“小学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生物学基础,同时又不屈从于生物学的原则,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培养。”于伟说,“为了儿童的探究,我们经历了田野研究、原生态研究,关注了儿童哲学、脑科学、神经教育学、深度学习等。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路上”。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06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