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师、家长普遍意识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即与孩子成为朋友。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关注到了“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但在帮助儿童成长的道路上,仅仅这样做就够了吗?孩子对周围一切有趣的现象、变化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但他们往往会忽略事物的重要特点及属性。帮助孩子成长,除了以“朋友”的身份,还需要教师变化更多角色,在生活与学习中及时有效挖掘问题本质,科学培养儿童对世界有序、全面的探索和认知。
“白色的水彩颜料就像牛奶一样。看,我在用牛奶作画呢。”岳岳发挥着想象力,创作的氛围变得更加有趣。可同桌听到后哈哈大笑道:“真幼稚!牛奶怎么可能用来画画呢。”岳岳嘟着嘴,没有再说下去。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给予肯定:“真是有趣的想法,不如我们试试吧!”听到我的鼓励,大家都兴奋起来:“真的吗?”“我想试,我想试!”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我围拢过来,此时岳岳也露出自豪的笑容。我成为孩子们的“启发者”,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了教育契机。
在“牛奶艺术创作”活动中,我同时投放了多种颜料(水彩、丙烯、墨汁)与工具(洗涤灵、筷子、牙签、棉签、盘子)。作为“支持者”,我提供了思维引导和物质材料,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
当颜料、洗涤灵滴到牛奶中,瞬间产生了色彩碰撞、融合的美妙现象,孩子们被眼前景象迷住,不禁高兴地鼓起掌说:“真美啊!”“我们能不能用这种美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呢?”我趁热打铁,进行引导。“我想画星空”“我打算画一座城堡”“我这个是海底世界”……高涨的热情只增不减。“那我们一起进行创作吧!”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参与者”,同时更是“引导者”。
创作完成后,我将每个孩子的“牛奶艺术创作”拍照留底,投放到电子白板,提供欣赏和交流的机会。我组织孩子们自评、互评,表达美、欣赏美。同时,对每幅作品进行评析。“冷暖色的搭配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不过更希望你与自己的主题相结合”“我看到你在创作时用筷子画螺旋线,这样让色彩达到部分融合的效果值得大家学习,但请注意洗涤灵的用量”……肯定、鼓励以及建议,让孩子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获得自信,我又成为“评价者”。
当然,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要基于对儿童的观察。善于关注和察觉,适时引导,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才能使每一个儿童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在这样一个有趣的事件中,我时刻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有效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的艺术无处不在。此外,还帮助孩子们学会了肯定自己,欣赏他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一幼儿园)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3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