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让教育创新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 本报记者 黄 浩 发布时间:2017.08.30
中国教师报

“教博会集中展示的一批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创新特质、可操作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成果,使我们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日前,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一名来自甘肃的参会者表示,教博会展示的成果很“实用”。

教博会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同承办的年度会议,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事实上,“创新”“可操作”正是历届教博会坚持的重要原则。

“引导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人员和校长‘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育教学环节,提高到教育质量上来’,尤其注重教育创新成果在广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进行有效应用和推广,缩小城乡和地区教育差异。”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表示,“发现和展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是教博会力求实现的目标之一。

本届教博会也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从500余项申报成果中优选100项成果进行展示,又从中推荐出10项SERVE奖成果。这些成果,无一不体现着“新”而“实”的特点。

以获得本届教博会SERVE奖的《骨干教师团队研修的创新实践研究——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九年探索》这一成果为例,会议期间,知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带领她的团队,为与会者分享了其独特的教师团队研修实践经验。

“一是通过建立研修共同体,打造团队研修的辐射带动机制,二是创设满足基层需求的‘好吃又有营养’的教师研修课程,三是创新研修方式,变‘我被设计、培训’为‘我来设计、研修’。”吴正宪通过大量案例向参会者展示,这些新的研修方式包括双师同堂、同课异构、模拟学生课堂、课后访谈等,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活力,提升了研训效果。

“吴老师的这些‘招数’,我们学回去就能尝试。”一名参会者说。

回应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本届教博会展出成果的特色之一。

比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研发的“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能力诊断评价及教学改进系统”这一成果同样获得了SERVE奖,这一研究成果回应了当前“如何让核心素养培养走进课堂并在考试评价中落地生根”这一困扰一线教师和校长的重大难题。北师大教授王磊带领其团队从2011年开始,持续6年对教师学科能力开展理论研究、测量评价研究和教学改进实践研究,协同9大学科、8个地区、百余所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系统成果,深受一线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我们要努力使教育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广大中小学获得源源不断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方案。”刘坚说。

在多方努力下,全国各地一大批创新教育成果竞相涌现,但在看似繁荣的背后,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届教博会发布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蓝皮书》主要结论中,就当前教育创新成果的研发、推广、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比如,从学段上看,这些成果指向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较多,高中阶段偏少;普适性的成果较多,特定指向的成果偏少,针对弱势群体和学习困难儿童的成果较为贫乏;还有,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市场机制的不可预见性,教育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机制尚不成熟,资本市场深度介入教育内涵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激发。”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魏锐介绍说。

为此,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倡议,应建立教育创新成果转化国家级实验区,研制和试验教育创新成果准入机制、制度安排、专业评估、交易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舆论引导等系统化解决方案。

“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刘坚在教博会闭幕式上表示,“期待与会者积极参与我们组织的深度调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形成更为有力的政策建议”。

据悉,本届教博会共吸引来自全国34个省份(含港澳台),近14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180多个省市区县教育行政教研机构、13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70多家媒体、620多家企业、近60家公益机构代表参会。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30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