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烛影摇红

作者:□ 朱卫国 发布时间:2017.08.23
中国教师报

特别迷恋词牌的美学意境,或清新,或温婉,或惘怅。蝶恋花、如梦令、虞美人,寥寥几字,尽显风情。一个词牌,便已牵引出绵绵稠稠的诗路花雨。一直惊叹于中国文字的魅力,它能产生最强大的感发力量,春温秋肃,爱恨情仇,皆在方块世界里永不老去,浸润后人。

少年时钟情“烛影摇红”的热烈浪漫,猜想它一定是属于“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繁华与绚烂,翻腾的红晕定似烟蒸霞蔚。在少年的澎湃心事里,这样的图解与臆构曾那样顽固,甚至相信烛影摇红的美学力量全在于此。后来读到周邦彦改定的“烛影摇红”却有些失望,才知烛影摇红是写相思离恨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云:“王都尉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每读到“烛影摇红”词牌之来由,甚为徽宗叹惜,文人之命错置于帝王之座。徽宗的艺术才情让人倾拜,但治国执政之能不敢恭维,其以“不丰容宛转为恨”,盖徽宗骨里本无刚硬朗朗之风。“丰容宛转”既出,“烛影摇红”便烙上了宫廷艳冶之印。

烛影摇红,意境中自有富贵之气。烛光辉映,红绸飘飞,宴饮酣乐,它应是帝王将相之家的歌舞场景,优雅辉煌,奢华靡丽。无论怎样,它于寻常百姓相去甚远,仕途高畅、门楣光耀之族方有此景。可以想象,寒夜苦读的无数士子,曾一次次面对“烛影摇红”心生微澜,那梦里的一片红,伴着烛影,翩然而至。毕竟,烛影里有情思,牵人肝肠,予人企盼。

迷人的词牌背后,可能还藏着不美好的故事。兴衰更替中,“烛影摇红”也沾上了皇权弑杀的阴冷。宋太祖之死是历史谜团,传说最广的版本便是“烛影摇红”——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素有矛盾,是日晚,赵光义入禁宫,与久病的太祖秉烛夜饮,宫娥侍卫皆已退下,俄而,忽见烛影摇动,人身凌乱,片刻又归于平静之中。太祖暴毙。翌日,赵光义登帝位,即为宋太宗。此说早先被称作“烛影斧声”,后来也被民间称作 “烛影摇红”。

像罂粟中藏着毒液,美酒中融有毒药,浪漫热烈、优雅唯美的“烛影摇红”,竟藏着血腥与冷酷,弑兄篡位的阴谋被摇曳的红幔遮蔽着。这样的桥段只有放在这样的词牌里,才能产生最大的张力。

懵懂少年眼里,它是情仇爱恨;豪奢显贵眼里,它是日常起居;草民贱子看来,它是醉生梦死的仙境;政客谋相视之如警,它是杀戮!“烛影摇红”,摇出了跨越千古的影像。美也罢,丑也罢,善也好,恶也好,最后都化为任人评说的天地万象。

只是,这四个字奇妙的组合,是一个画面,一种意境,更是一个故事,可供生发的文化因子深藏其中,因人因时常读常新。听过音乐家刘天华的二胡名曲《烛影摇红》,其乐声流转,欢愉中顿顿挫挫,如奔如突。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创作者感时伤世,又该有多少让人唏嘘的故事呢。

“烛影摇红”,永远的烛影,永远的红。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监利县朱河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1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