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我的三点课改反思

作者:□尚兴文 发布时间:2017.08.23
中国教师报

    反思一:学习目标设计不精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课堂有效的前提是对目标的准确把握,许多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即没有搞清楚学科知识和学生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纠结于到底是该重知识轻发展,还是该轻知识重发展。其实,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要联系生活,回归生活。

目前,课堂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过于碎片化、难以检测、预设过度等。所以我建议,学习目标的设计应从教师制定的“公有制”走向师生协商制定的“股份制”,更进一步可以向个性化、学生私人定制的“私有制”转型;从关注三维目标向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目标转型,从分层不够清晰向目标更科学、适度、具体、可测转型,从预设目标向动态调控与生成目标转型。

    反思二:对问题的研究不够

课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关注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如果忽视了课堂中学生暴露的问题,也就丢掉了真实学习与深度学习发生的契机。

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要逐步减少预设的问题,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二是放手并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需要建立一种“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善待问题的课堂文化;三是减少封闭性、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增加开放性、有多元答案的问题;四是逐步减少碎片化的“瘦”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的“胖”问题。如此,课堂才可能因问题而深刻,因问题而精彩,因问题而升华。

    反思三:作业设计创意过度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无奈地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不少教师尝试创新作业形式。比如,一些学校开始逐步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作业,逐步减少简单、机械记忆性作业,增加解决真实问题、不确定性问题的应用性作业,逐步增设社会信息交流、家庭伦理与生活等家本课程作业。但是,在这样的创新作业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据媒体报道,上海一所小学一年级有这样一项暑假作业:“从现在开始,请你每晚7点至9点之间观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坚持28天。”这样的作业看上去是否简单又有趣?然而,这道题目却存在知识“硬伤”,学生很难真正完成。原来,根据天文规律,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都会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约一半时间,月亮要到第二天凌晨甚至一早才升起,又在白天悄悄落下。孩子们无法按照题目要求,在晚上7点至9点找到月亮的踪影。表面上看,这道题目颇具“创新意味”,出题者的意图也是想摆脱书面作业模式,通过观月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然而,却不小心闹了笑话。

还有不少创意作业表面上是留给学生的,实际上是给家长出难题,因为孩子根本无法完成。事实上,观察蚕宝宝、小蝌蚪生长的题目,有许多就是家长帮孩子完成的。这对孩子是否是一种反教育呢?类似现象值得反思。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不进行严谨的研究,胡乱编造观察、研究结果。

课堂改革是一个不断纠偏、迭代升级的过程,每走一个阶段都需要回望和反思。叶澜说,深化课程改革要回到对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上,反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的,课堂改革不仅需要火把,也需要灯塔,不仅要走好脚下的路,也要关照未来,看到教育的彼岸在哪里。如此,才不至于走入误区而不自知。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南召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