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让生命得以“舒展”

作者:□ 张卫东 李 娜 发布时间:2017.08.23
中国教师报

    推荐理由

舒展本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而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限制、压制着原本舒展的生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却选择了与传统课堂相反的路,他们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学校发展走向深入。

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不茂盛,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尽显生命的舒展。让每一个多彩的生命幸福舒展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以下简称陇西小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确立“舒展课堂”这一课堂形态,通过改变课堂形态和课堂流程,构建“舒展课堂”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策划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巧借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使得这一课堂形态更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舒展”源于对生命的尊重

陇西小学于1964年建校,立德树人是学校不变的教育追求。1993年,学校以创造美、体验乐、播撒爱为价值内核的“美乐爱”教育理念正式提出,倡导在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关注与引领。近年来,学校不断传承创新,在郑州市道德课堂、二七区多彩教育理念的支撑下,经过专家梳理论证,将“美乐爱”教育提升到“生命”关怀的高度,确立了“让每一个多彩的生命幸福舒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舒展课堂”形态的基本定位:把每一个40分钟看作生命舒展的过程,以美与爱滋养每一个多彩生命的灵性与智慧,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质量,舒展生命的活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以生命舒展的课堂形态,积淀“舒展课堂”文化。

舒展是伸展,放松自然,特指生命的一种状态。“舒展课堂”是关注师生生命存在、成长、发展状态的课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动的对话:“舒展课堂”是关注师生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师可以漫步在山阴道上,与学生相携款款而行;可以身临人迹罕至之境,与学生共同寻幽览胜;可以登顶泰山之巅,与学生一起指点江山;可以浮游于大海之上,与学生并肩劈波斩浪,在这样的状态中享受生动的对话。

灵动的思维:“舒展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开与合、收与放、动与静相统一,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开放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教师不是机械地按照预设环节进行教学,而是调动一切可变、可动的因素,捕捉鲜活、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在尊重、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智慧碰撞,实现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有机统一。

鲜活的语言:“舒展课堂”可以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可以有“风歌笑孔丘”的豪气,可以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情趣,可以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雄阔,可以有“往来有鸿儒”的高谈阔论,可以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九曲柔肠……

真实的情感:“舒展课堂”追求本真,“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真”即真实。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意见,提出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教学返璞归真,课堂真实质朴。

和谐的交往:“舒展课堂”关注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的个体需求,追求师与生、生与生、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协同、融洽、和谐,构建具有动态平衡特征的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空间,实现多元、多向、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

舒展的生命: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是,“舒展课堂”的起点不是知识,而是生命与成长。它不仅关注认知的发展,同时也是浸润生命的课堂,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鲜活的、能动的、独立的、有着多层次发展需要的生命体来关注、关怀。“舒展课堂”是自然、真实的,是能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充裕空间和养分的。不仅关注当下的学习,更关注生命的发展;不仅关注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提高,更关注心灵的润泽、智慧的开启、体验的丰富、发展的和谐。

    有章可循,为生命舒展提供可能

“舒展课堂”在原有关注学生学习环境、交往方式、心灵体验、生长需求以及生命情怀基础上,更加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教与学全过程的整体性;二是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三是信息技术与新教育模式的有效整合,进而形成舒展课堂“三环五步”的课堂流程。这样的课堂流程对深度学习与学习力提升提供更多可能和可操作性,“三环五步”的具体流程为:

第一环节(第一步):学习知情,明确方向。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以生为本,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知情”。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上初学,教师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过程并不知情。虽然教师做了许多教学准备,但学生依然处于“无知”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只把学生看做被动的接受者。“三环五步”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上课前就了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而落实知情权。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生命平等的前提下开始对话与互动。学生在明确目标与方向的前提下学习与研究,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有效性。

“知情”具体而言包含:学生对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的知情,便于充分做好学习准备;学生对教与学活动的知情,了解将如何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对学习基础知情,找出最适合的教学切入点,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技术是促进师生“知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网络可以实现:建立师生间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交流渠道,落实学生的知情权,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准备情况;为师生提供讨论交流互动的平台,师生、生生可以方便有效地开展讨论;为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教与学准备。

第二环节(包括三步),第二步:学习生成,调控课堂。生成只有在师生和谐、融洽互动中才能真实发生,它是师生、生生间的智慧碰撞,是深度学习的宝贵资源。课堂中的生成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课堂的教学生成是知情的延续,当学生的知情得到充分尊重时,师生思维的交流会更活跃,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生成是建立在教师教学设计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并非预设的对立面,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为学生的动态参与留有相应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充分地实现教学的生成;教学中的生成通过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实现,生成关注的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动态发展,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互动正是促进这一变化的有效手段。

第三步:学习发生,超越自我。学习发生、超越自我是在课堂生成基础上,提供给学生充分探究体验的机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收获成功与自我超越的喜悦,从而使学习真正发生。

第四步:学习评价,自主展示。在时时评价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自评与互评中对自我与他人形成正确认知与合理期待,在和谐的互动中感受情感的真实与交流的愉悦,在群体与个体的对比中激发自我学习的欲望,让学习持续走向主动、深入。

信息技术作为高效率的教学互动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改变传统PPT演示的模式化,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性板书;通过网络终端,在课堂建立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渠道,这个渠道具有信息容量大、交流机会均等特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生成。

第三环节(第五步):学习衍生,舒展课程。“衍生”意为“演变而产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巩固”,重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衍生”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确保拓展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拓展空间,教师从时间、资源上为学生提供拓展条件,并帮助学生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角度进行课后的拓展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网上互动促进合作,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注重学生课后拓展的反馈,反馈不仅仅是作业批改,而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机制。

信息技术对“学习衍生”提供支持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是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课后的拓展应用,如对练习情况的分析和讨论、求助远程资源、提供拓展学习和应用的资源等;二是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课后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环境,从而帮助教师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

    “舒展”的价值创新

确立“舒展课堂”的核心内涵。多样性,生命是多样的、差异的、自主的,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整体性,课堂元素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和制约,任何一个元素的改变都将给课堂带来某种变化。适应性,学生的学习实践绝不能脱离特殊的学习情境,一方面是生命体与他人、与环境相互适应和互动,另一方面系统要适应每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学习者的需求。开放性,课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以达到不断更新、发展,而课堂内部各元素之间也互相作用、互相调适,以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让生命教育在课堂自然发生。生命教育不应是某一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如果仅仅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素材汇集成册,只在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时把它当作课程目标,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对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毫无渗透、感知、体验,是违背生命教育初衷的。“舒展课堂”的着眼点是每节课、每个学科、每门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每分每秒都看作一种生命的经历与成长,让学生在每个40分钟里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尊重。舒展的课堂是带领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中,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将课堂形态置身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学校进一步对课堂形态及课堂流程进行优化和凝练,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以课堂为主带给学生学习过程窄化、以课本知识为主带来的学习资源窄化以及以教师为主让学生主体地位窄化等问题,进一步整合接受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与深度融合,对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过程进行改革,进而促进学校课堂改革的深入、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