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孔子东游,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问起缘故。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到了中午距离人就远,另一个小孩认为恰恰相反。两个小孩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最后,孔子也不能判断他们俩谁说得对,两个小孩倒也不客气,笑着就说:“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说:“谁认为你的知识渊博呢?”
以往教文言文,教师通常会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范读、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二是让学生尝试对照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而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三是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四是熟读成诵。如此设定四个教学目标,分别对应四个教学环节,仿佛就大功告成了。
但从落实核心素养的视角反思,这样的教学是真正面向学生未来的教育吗?能改变当前“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吗?这篇文言文与其他文言文相比,其教学价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如何通过升级教学设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素养都是学生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认真研读了本文及核心素养诸要素以后我发现,探寻“两小儿”在文中的表现,正是落实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两大核心素养的好机会。其中的“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索等基本要点”;“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要点”。
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后,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而是尝试组合运用“矛盾质疑”“多维反思”“动态思维”等要素,以“问题链”的形式不断变换角度追问学生,力图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夯实基础、健全人格、自主发展。以下是部分教学实录:
问题一:两小儿为何会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还原情境,自由讨论,追溯缘由)
(从开始的沉默、迷茫,到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的思维之门渐渐打开)
生1:他们都很聪明、自信,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所以意见不同就会辩论。
生2:因为他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关于太阳的一些规律,所以会争论。
师:什么规律?能具体说说吗?
生2:他们发现太阳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很热,有时不热,这些都是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况。
师:非常好。同学们,太阳升起落下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你们平时观察太阳时,有过与两小儿相同的思考或发现吗?有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规律像两小儿一样与小伙伴分享吗?(学生沉默片刻,教师继续点拨)能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独立思考,还能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这就叫“勇于探究”!这是一门了不起的本领。
问题二: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提炼观点)
生:小儿1认为早晨太阳距离人近,中午距离人远。另一个认为相反。
师:概括地讲,就是探讨太阳日出和日中时究竟距离人近还是远的问题,对吗?看来,两小儿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三:对比一下,两小儿在阐明各自观点时,看问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维反思,对比分析)
生1:小儿1是从视觉角度思考,发现日出时太阳大“如车盖”,正午变小“如盘盂”,说明日出时距离人近,日中距离人远。
生2:小儿2是从感觉到的太阳温度的角度来讲的,日出时太阳沧沧凉凉,说明太阳距离人远,日中的太阳“如探汤”,说明太阳距离人近。正好与小儿1的观点相反。
师:对呀,仅有观点不行,还要学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两小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用观察到的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叫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问题四:那你们觉得两小儿谁的观点正确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维反思,对比分析)
生1: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平时我们在日出和中午观察到的与感觉到的太阳,的确就像他们说的一样。
生2.他们说的都是表面现象,其实太阳日出和日中时与我们的距离几乎相同。
问题五:当日大学者孔子也“不能决也”,因为按照当时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的确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们认为,当时两小儿是一种怎样的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释说明信息)
生1:我觉得他们是在嘲笑孔子,年龄这么大了还答不出来。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觉得自己很棒,能有这样精妙的发现,也并不觉得孔子会比自己高明许多。
生3:我认为这是一种天真的笑,以为自己说的很有道理,很有智慧。
师:孔子虽然“不能决也”,但他当日的所作所为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1:有。孔子关心小朋友,能停下脚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生2:当孔子也不会的时候,他没有不懂装懂,妄下定论。
师:是的,孔子不懂时能真实面对,坦诚直言,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为人处事态度,也是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六:作为现代人,如果你们能出现在两小儿面前,汝能“决”否?如果能,又该如何“决”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还原背景,理性思维)
学生试答后,教师可以及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文中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当然,也可以启发学生课后搜索相关信息,下次课上分享。
学到这里,相信学生会比常规教学中收获丰盈、厚重许多,这时再让学生熟读成诵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指明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值得每一位教师探寻途径。
就《两小儿辩日》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精心设计问题链,不仅让学生真正读懂、读透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中的两小儿、孔子的言行不再只有一个标签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还能在思维碰撞中真切地感受到两小儿身上所蕴藏的“科学精神”:学会理性思维,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不断批判质疑,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勇于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有利于一种或多种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基于核心素养,精心确定教学内容,把教学的价值、教材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目标。
长此下去,会激励学生朝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才可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学生的学业还是以应考为目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