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我一边给‘富孩子’上课,一边给‘穷孩子’上课,反差是不是太大了,但我觉得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帮助他们唤醒内在的自我,唤醒他们探索、创造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渴望。”来自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教师张轶超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上说。他也是此届“全人教育奖”的获奖者。
“全人教育奖”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是为发现并奖励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批具有“全人教育”思想、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致力于以健全的教育推动社会健全的教师而设置的奖项。该奖项每年评选1次,每届仅评选出1名“全人教育奖”获得者和3名提名奖获得者。今年是“全人教育奖”举办的第三年,除张轶超获得“全人教育奖”外,其他3位提名奖获得者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贲友林、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常丽华和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蒋军晶。
“全人教育”也可以称为“健全人的教育”,其理念整合了以往“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有着丰富的内涵。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心平公益基金会联合设立“全人教育奖”,该项目自2015年开始,每年在全国范围(小学和中学)评选出“全人教育奖”获奖教师,以期重塑教育信心,推动民间教育改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全人教育认为教育首在立人,注重开发人的理智、情感、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全人教育之“全”,不仅仅意味着人的全面素质,同时蕴涵着一种广博的世界观,关心环境、关心和平、关心全人类,培养出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全人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人文教育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
这批获奖者,他们是翘楚,更是理想的行动者。
一边是在上海没有资格参加中考的流动儿童,一边是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的准留学生。多年来,张轶超就是这样在双重角色和环境中切换,用其温和有力的方式改变着城市流动儿童的命运。
贲友林以发自内心的热爱,专注于课堂教学改革,专情于学生成长。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他在坚持中思变,在执着中创新,不断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提供各种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合在他每天的教学设计、讲解和指导中。
常丽华全身心地呵护与陪伴孩子,她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为他们打开人类文明的天窗。她从不墨守成规,从不拘泥于学科,把语文放到历史、文化、生活、自然的广阔视野里,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然与社会,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
蒋军晶钟情于古德曼的“全语言教学”,用18年的时间验证有温度的教育。面对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不抱怨也绝不等待,而是用课程建设为学生创设最好的学习,用阅读推广影响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进而影响更多的人。
“其实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标准,设立全人教育奖,就是希望树立起一批这样的榜样和标杆——在我们现实环境中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杨东平说。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