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微”的价值

作者:□ 李绵忠 发布时间:2017.08.16
中国教师报

人类对技术的创造视野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极不断延伸,在宏观尺度上探索技术的发展演变与未来,在微观尺度上创新技术的内在结构与机理。技术教育大抵也如此,课程基础的宏观架构与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始终是车之两轮。

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在完成省通用技术课程基地新型学习环境建设之后,我们更关注微观,在“微”项目教学上做文章,探寻“微”的价值。

一次课上,高一年级学生正在通用技术实验室学习《方案的构思方法》。授课教师没有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打开PPT就开始讲课,而是给每个学生发了点小“福利”——一瓶矿泉水。学生们在开心之余发现了一个问题:教师或拎,或抱,将一个个瓶子从讲台搬运到他们面前,反复迂回许多趟,麻烦费事,效率很低,能不能设计一个搬运器呢?无疑,教师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去了。

于是,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们构思了许多种搬运工具,思维天马行空。接着,教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难题:手头没有其他材料,请用又轻又薄又脆的KT板材料,设计制作一件一次搬运4瓶矿泉水的工具。问题情境开始升级,复杂起来。学生们开始构思限定条件下的方案,有的模仿盒子,使用加工工具,做了一个小簸箕状的结构物,有的联想到三角形台历的稳定性和瓦楞结构,把4个瓶子穿在一排孔里,轻松地完成搬运。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通用技术课程课标要求的几种构思方法。最后,教师再一次把问题情境升级,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材料挑战搬运8瓶水。此时,学生们需要突破传统,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学生们仍在继续挑战。看着学生们在开放复杂、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完成技术项目任务,建构知识和技能,我也领略到通用技术“微”项目的魅力。

我们探寻的通用技术“微”项目有这样的“四维”特征。“微”项目的“长度”很小,1-2课时完成,把大项目“微分化”,可以独立,可以互补;“宽度”很泛,从STEAM的视野融合科学、数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进度”完整,学生在设计、制作、试验、评价和优化流程中完成技术项目;“高度”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项目有活动、小组有联动、探究有动力、实践有动手、生成有动态”通用技术课堂“五动”内在气质。

情境化“微”项目学习,基于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微”项目学习如垒台之砖,构筑起九层之台,让通用技术课程沿着课标体系创新前行,做本真课程。学生也学会了观察入“微”,留意生活中的小问题,从小处着手,慢慢解决一些大问题。

一次,高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在通用技术课上发现桐木条粘接方式的改变造成承重后弯曲程度不一样的细微现象,便主动探究,查阅大量力学资料,画出结构分析图,提出了改进木结构梁的创新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技术意识、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工程思维、物化能力等技术核心素养也在“微”中得到提升。

求之于内,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是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探究、方式多元的活动过程。研究“入微”,方能精妙。我们在求索,通过“微”项目学习课程建设,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手脑并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