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小学科教师挑大梁

作者:□ 王红顺 发布时间:2017.08.16
中国教师报

音体美教师,图书管理员、理化生实验员等教学辅助人员,这些过去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约定俗称为“小学科”教师。

作为一名基层学校校长,我认为,在构建与实施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课程图谱上,学生艺术、人文、身心、创新素养是短板,是重点关注视域;在治校理念上,我坚持“大学科一节不增、小学科一节不减,挤占、挪用小学科课时属教学事故”的管理主张;倡导“立德树人、践行核心素养,小学科教师不能缺席”的平等价值教师观。为此,在推进小学科教师角色转型方面,我们大胆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第一,专业成长细思量。在教学方面,为了让小学科教师向语文教师学文采、向数理教师学逻辑、向政治教师学哲理,同时为了防止小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近亲繁殖”,我们实施了跨学科观课、议课的校本教研制度,旨在实现教研“杂交”优势。

在管理方面,为了让小学科教师融入专业成长共同体,并形成育人合力,我们组建了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班级教研组主要由本班跨学科任课教师组成,中心工作是研究“学情”,解决“合育”问题。

在课改方面,在小学科不留死角。我们打造了3.0版小学科教学案,积极探索“体验——感悟——点拨——练习——反思”的小学科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引进小学科课堂。

第二,角色性质再定位。在小学科教师群体中,开展了“小学科教师为什么在学校没地位”大讨论,引导他们达成如下共识:实力决定地位,能力决定价值,发展决定空间。

我校小学科教师在角色认识方面发自内心地主动转型。比如,图书管理员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基础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尝试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阅读方案。又如,理化生实验员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发动学生搜集或购买闲置玩具、废弃电器、过时用品、不用物品等,构建了乡村版“创客园”,开发了地域特色的创客课程。采取“观一观、拆一拆、装一装、做一做、创一创、学一学、展一展”等形式,因地制宜培养农村孩子的科学素养。

第三,角色跨界从头越。我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事务繁杂,班级实施班主任、辅导员协同负责机制,为此,我们鼓励小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班主任、辅导员竞聘上岗。另外,把班级教研组的小学科教师聘为或邀请为班级小组建设的辅导员、小组学习的学情观察员;小学科教师可以担任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还可以与主科教师一道担任学生游学活动的协调员、考评员。

第四,主题活动挑大梁。学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节日活动让小学科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从项目筹划、招投标、实施、考核、评价、奖励全权和全程负责,让小学科教师也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有站在学校中央成为焦点人物的机会。

第五,学科整合显魅力。有专家认为,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把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

我校跨学科整合体现在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小学科内部小整合。比如,音美教师可以围绕同一主题共上同一节课,互为因果,多元理解,我们称之为拼教课。又如,在阳光大课间活动中,音乐教师与体育教师一起开发了韵律操、交谊舞等一系列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另一个维度是小学科与大学科课程的大整合。比如,我们探索了三类语言互相转换、互为载体、互启灵感,跨领域创新。三类语言指的是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美术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尝试用音乐、美术语言表达,一幅名画可以让学生用文学语言描述,一首名曲也可以让学生用文学语言赏析。

以上是我校促进小学科教师角色转型所做的主要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学校为小学科教师搭建多元施展才华的平台,小学科教师也会实现美丽蝶变,奏出践行核心素养的优美乐章。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