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音乐教育,在哪里迷了路

——访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孔聪

作者:□ 本报记者 白宏太 发布时间:2017.07.12
中国教师报

几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每到各类少儿音乐培训班报名时节,办公室外面“壮观”的场景都令人咂舌。

“报名的队伍从六楼沿楼梯一直排到一楼,曲里拐弯的,连一楼一家银行的大厅都排满了人。”提起这一幕,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孔聪至今记忆犹新。让她更吃惊的是,许多家长前一天晚上就赶来排队,带着小马扎、行军床,整晚等候,聊天的、打扑克的、看手机的,煞是热闹。生怕出乱子,学院保卫处全员出动,负责维持秩序。

为了免除家长排队之苦,继续教育学院随后推出网络报名系统,但报名仍异常火爆。“在网络报名系统后台看到,瞬间就满班了。”孔聪说。

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为何如此受欢迎?究其原因,是孔聪基于自己对音乐教育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改革音乐教育课程及教学的结果。

但即便如此,孔聪并不满足。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她还有着更深重的忧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琴热’等艺术教育热潮开始兴起,可是二三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既没有培养出热爱音乐的一代国民,孩子们也没有因此提升了修养、改变了气质?他们的生活品质为什么没有因艺术培训而改变?”

音乐教育,到底在哪里迷了路?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也怀着一份更大的使命感,近年来,孔聪和她的团队正致力于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是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记者面前的孔聪,身材小巧,衣着得体,仪表精致,言谈举止间透着优雅。孔聪说,这是得自于老师对她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孔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与现在“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同,那时的艺术院校更像是“手工作坊”。“一二十个教师,教一两个学生,都是常有的事。”孔聪回忆说。

但对孔聪影响最深的,不是师长们的精湛技艺,而是他们的一言一行。还记得,有一位年纪很大的女老师,无论什么时候见面,总是身着旗袍,妆容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带着淡淡的笑意,俨然上海滩老派淑女范儿。

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孔聪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教育。“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艺术气息”,她的语气间流露出倾慕,至今从她身上,也能看到教育留下的影子。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孔聪被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了十多年作曲,然后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从教学教务主管、负责教学科研的副院长到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这样丰富的工作经历,尤其是长期的基础教育经验,让孔聪对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一方面,孔聪目睹了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高涨热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求也水涨船高,都想让孩子学点音乐,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让孩子变得更有气质。”孔聪说。

但是,因为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家长自然地寄望于校外培训机构,由此催生出一个庞大的音乐培训市场。“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注册的音乐培训机构有65万多家,这还不包括那些私下教琴的‘个体户’。”孔聪介绍说。

另一方面,在家长近乎狂热的追求和不惜投入背后,尽管有那么多孩子在接受各类音乐培训,一个令人悲观的事实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实在是严重不成正比。

“为什么我们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才出了一个郎朗,一个李云迪?那么多有天赋的孩子,后来为什么泯然众人了?”孔聪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对家长来说,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学了多年音乐,往往是既没有提升音乐素养也没有变得有气质,反而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长期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孔聪找到了答案:“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把音乐教育变成了技能教育。”

记得钢琴家鲍蕙荞谈到当前的钢琴等级考试,曾痛心地说,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弹什么,整个像一个“手指运动会”。

对这句话,孔聪感同身受:“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培养的是孩子的感性思维,是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但是,许多孩子都是在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中,泯灭了对音乐的热爱。”

    怎么把《车尔尼练习曲》弹得好听

几年前,孔聪的女儿读中学时,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无奈之下,孔聪为女儿报了课外班。幸运的是,女儿在课外班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从此对数学兴趣大增,她兴奋地说:“妈妈,我才发现,原来数学这么美。”

这件事让孔聪深受触动:“不是孩子不爱学习,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数学本身是很美的,但我们却一味在偏、难、怪上做文章,盲目让孩子学奥数,结果奥数变成了‘拗数’,让孩子变得不会思考,也害怕数学。”

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音乐与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最能打动心灵的,但当下的音乐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技能训练。“我们教给孩子一堆实用的技巧,却忘了告诉孩子,音乐是很美的东西。我们是把技能摆在了第一位,实际上,艺术才是第一位的东西。”孔聪说。

从10年前开始,孔聪就和同事们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教学研究,决心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儿童的音乐教学法。

如何让音乐教学适合儿童呢?孔聪主张,音乐教学首先要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她自己深有体会的是,小时候学音乐,总也搞不清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拍变化,老师教了一遍又一遍,她仍似懂非懂。多年后,她碰到一个老师的方法特别巧妙。“她让孩子们念‘中国队—加—油’‘小—兔子—乖—乖’,告诉他们这就是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你看,既简单又有趣,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

因此,无论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孔聪认为,必须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用音乐独有的美感吸引孩子。比如,同样是教《车尔尼练习曲》,一般的教法就是让孩子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目的是帮助孩子钢琴考级,但孔聪的着眼点是,怎样把《车尔尼练习曲》弹得好听,“它是车尔尼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你首先要弹得好听,能打动孩子,然后他才愿意去学技巧”。

当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车尔尼练习曲》不是枯燥的、干巴巴的,当他们兴趣盎然地在老师引领下,像捉虫子一样在练习曲里寻找潜藏的音乐技巧,这样的音乐教学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经过多年尝试,孔聪和同事们编制了一系列既科学又有趣的儿童音乐教程,也使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为少儿音乐培训的行业引领者。他们的课程常被其他音乐培训机构模仿甚至抄袭,但孔聪并不担心:“我们有强大的课程研发能力,会不断地创新课程。别人只能跟随,很难超越。”

但孔聪真正想做的不仅仅是这些,她正在筹划一件更有价值的事:“当前的音乐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缺少有效监管,作为国家‘211’院校中唯一的艺术院校,我们有责任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

    打通音乐教育的“闭环”

至今在孔聪的心里,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我女儿小时候也学钢琴,但最终没有学下去,到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碰钢琴。如果当时我能有现在的理念和方法,她可能就不会放弃了。”

中国有那么多学琴的孩子,他们中间有多少潜在的郎朗、李云迪啊,但是因为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接受好的音乐教育,最终音乐才能被扼杀了。

究其原因,孔聪发现,许多家长在让孩子学音乐时,都是很盲目的,“他们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好老师,也很难分辨培训机构的好坏,大多数时候只能靠熟人介绍,说某某老师或机构不错,但是否真的不错,他们并没有清楚的标准”。

怎样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到好的音乐教育,让愿意学音乐的孩子不像自己女儿一样半途而废,这是孔聪一个更宏大的心愿。

如今,孔聪正带着她的团队,开发一套面向全国音乐培训机构和教师的行业标准——“央音认证”系统,即将上线。

“我们希望借助中央音乐学院雄厚的资源和音乐教育的权威性,对全国的音乐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改变混乱无序的培训市场状态。”孔聪说,“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包括认证准则、认证办法、认证标准以及培训课程曲目等一整套东西,凡是经过认证的机构,我们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公示。这样,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就不会像撞大运一样盲目乱找。”

同时,“央音认证“的另一大功能,是对全国从事音乐教育培训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从事音乐培训,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就能教好音乐。有了‘央音认证’,凡是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可以参与认证。家长就可以从这个平台找到合格的音乐培训教师。”孔聪说。

与“央音认证”相配套,孔聪带着她的团队,在全国开展了音乐教师等级认证的师资培训,传授继续教育学院多年研制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目前,这样的培训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培训效果让孔聪非常激动。“过去我总觉得,教师这个群体很不爱学习,但这次培训改变了我的看法。”时下的许多培训活动中,常见的一幕就是,台上讲得起劲,台下的听众只管低头看手机。但是,在这次音乐教师培训中,孔聪看不到一个教师在玩手机,都是专注而兴奋地投入培训学习,教师们甚至舍不得起身上厕所,生怕漏掉了培训内容。

“这说明,好的音乐培训资源是多么稀缺,也说明教师们对我们的课程和教学方法非常认可。”孔聪说。

从“央音认证”入手,孔聪希望改变目前整个音乐教育的现状,“只有有了好的音乐培训机构和音乐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的、热爱音乐的孩子,为音乐学院输送优秀的人才”。

在这样的基础上,孔聪觉得还有许多事要做:“一方面,我们正在开发大学的音乐教育教程,要让音乐专业的学生懂教育,将来能够更好地从事音乐教育。另一方面,要改变音乐演出市场,吸引和培育未来的音乐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音乐教育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一生都有美的陪伴。”

这些事很难,未来的路还很远,但孔聪有信心,她深知,做教育最需要的,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12日第1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