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017,教育家型校长关注什么

作者:本报记者 吴绍芬 发布时间:2017.12.27
中国教师报

在教师、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征途中,他们需要关注哪些教育热点、难点话题?回顾过去,我们方能找寻到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2017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期待更多的校长成为教育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围绕教师、校长如何成长为教育家的脉络与线索,周刊对全年做过的重点话题进行梳理,从教育家型校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提炼出教育家成长的路径。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韩愈《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许多教育家的成长,都是从一线教师做起的。在成为教育家的道路上,在关注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厘清教师的核心素养。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教师的职业自觉,从经师走向人师。

针对教师核心素养问题,有专家认为教师首先要有预见力,包含预见意识、预见性思维和预见习惯等。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校长王莉韵认为,教师要“懂儿童”。她说,童心、童趣、灵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品性与标志,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珍品。到底怎样做才是真正“懂儿童”?王莉韵给出的答案是:要尊重儿童的童心,诱导儿童的童趣,激发儿童的灵气。浙江省东阳中学校长吴海尧谈到,教师的核心素养至少有五个关注点:爱、谐、能、学、强。意思是说,教师是“爱”的代言人,教师与周围环境要指向“和谐”,教师要有技能传授和启迪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自主生长,教师的身心状态一定要“强”,要能够引领学生一路向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校长李宏兴则认为,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和创新精神是教师的四大核心素养,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最本质的特点。山东省寿光市圣城中学校长齐永胜认为,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必须拥有的教育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师德素养、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观点强调,教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必须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协作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对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为此,有不少人对教师的未来充满担忧: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会在人工智能时代消失吗?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认为,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未来已经到来。尽管教师的职业不会消亡,但新技术必然会带来教与学的变革,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成为“学习者”,并进入“以共创为中心的学习”环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研究人员赵昭分析指出,我们不必对教师职业消亡的话题感到恐慌,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坚信教师职业会始终存在,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超过人工智能,而在于他一直在倾情投入、为人师表,在为一些看似无用之处付出努力。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教育的美好在于过程中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变化。这种变化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成长。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则强调,为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技术,更好地落实全民智能教育项目,这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一些基层学校自下而上的有益探索。另外,由于我国各区域学校条件、教师水平、生源状况、社会环境等都存在差别,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校长要有使命和担当

在校长要成长为教育家的征途中,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他们应该如何取舍,如何选择?围绕这样的话题,周刊组织校长们围绕“校长的使命与担当”开展主题研讨,他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广东省东莞市御花苑外国语学校校长黄绪信认为,校长要“把好舵、服好务”,校长的工作重点是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管理校内事务,协调校内外关系,以保障教学顺利有序进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来自校长,社会声誉来自教师。他还强调,我们提倡教育家办学,其实更多的是强调要发挥校长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因此,校长应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智慧,培养具有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的教师,让人人都能像校长一样思考教育,共同建设科学民主的校园环境。这也是当今校长的重要工作之一。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校长杨云呼吁,校长要“做好总设计师”。在他看来,校长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有权不可任性”,学校发展和管理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作为“当家人”的校长要转变治理观念和方式,“敞开大门管学校”,从操劳型校长向智慧型校长转型。对于学校事务,一个睿智、高效的校长要学会放权放手,从繁重的工作中抽身,轻装上阵,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效果。作为从学科教师成长起来的乡镇学校校长,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吴家小学校长杨聪伟强调“校长要进课堂”。因为,乡镇学校师资短板相当明显,而校长可以通过亲自接手一个班级、亲自上课,更真切地体验教育。

让教育家有“路”可走

确实,教育家办学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土壤,光喊口号不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制度、文化入手,让一批有教育理想、信念、主张和情怀的教育家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祖国未来。

如何让教师、校长更好地成长为教育家?针对此话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苏君阳指出,浮躁易出“教书匠”难出“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非一日之功,其成长与发展要有自然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心态,并积极实现由外在敦促与依赖型发展向内在自主与自觉发展的转型。北京市京师实验小学校长乔锦忠呼吁,要涌现更多的教育家型校长,我们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态圈,主要包括:第一,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鼓励创新、容许失败,为教育家成长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第二,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明确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构建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制度框架;第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思路推进中高考改革,为教育家办学创造环境。只有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机制,为校长工作营造好“生态圈”,鼓励创新,容许失败,才会有更多的教育家出现。还有校长提出,要破解教育家神秘标签,解除教育家成长羁绊,打通教育家发展通道。因为,只有“解放”了教育,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获得应有的权利,教育家才会应运而生。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18年,我们将更加关注教育家成长的关键词,为教育家成长、推进教育家办学营造好氛围,推动更多教育家脱颖而出。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