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涟漪般漾开,与《中国教师报》结缘刻下了十几圈密纹,唱片似的,记录着时代,记录着成长。这一见钟情是师缘、友缘,亦是我与《中国教师报》不解的情缘,伴我昨天、今天和明天。
2003年春节来得非常早,这一年2月9日新学期开学,开完新春团拜会后,照例到校办公室取寒假的“历史”报,厚厚一摞纸中,我看到了两份版型略小的《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稍加翻阅,单从“聚焦课改,服务教师”的定位和“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这些字眼看,这应该是一份“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纸媒,慢慢品读《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明确的观点、深刻的思想,让我的心豁然敞亮。反复研究,发现这份报纸版面精致、栏目众多、内容丰富。我惊异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报纸,《中国教师报》从此成了我的必读之物。
我读《中国教师报》,读得很仔细。最喜欢看关于教师权益、教师成长、文化和课改等类型的文章,比如《两会代表委员呼吁保障教师权益,让教师理直气壮教书育人》这类铿锵有力为一线教师呼吁的文章,我不仅自己读,同时也与同事分享。
我喜欢看《师者黄大年》和《“学霸”教师魏然》这样的深度报道,精练的文笔、深刻的感情、动人的情节,给我以人生的启迪。我也喜欢看评论周刊,汇集各家心言,总能给我许多启迪。
我读《中国教师报》,读得很精心。每周《中国教师报》到手,我都会抽出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地、细细地、慢慢地品上几个小时。
我读《中国教师报》,读得很贪婪。读她,是我每周的必修课,十几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读“文化周刊”,我钦佩于和我一般年纪的教师有超越我的才华、认识和智慧。作为一个平常写字只是自娱自乐的人,看了《中国教师报》刊发的文章,不禁难以自拔,有种投稿的冲动,也有一种不服输的轻狂。
只是多次投稿,一无所获,那时我觉得《中国教师报》如此遥不可及。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神奇,当你全神贯注、孜孜以求的时候,机会总是不来,等你有些泄气时,机会姗姗而来。那种欣喜若狂的感受,乐得我“翻了一夜的烧饼”,还做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梦。后来,我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竟然没有当初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第一篇的喜悦。在我心中,读《中国教师报》的教师,是有品位的教师。
我对《中国教师报》情有独钟。常捧报而坐,拥报而眠。只要我在的地方,必有她的身影;无论出差还是回乡探亲,必定是随身携带,如同形影不离的朋友。为了读她,我专门配备了5倍放大镜和10倍放大镜,夜静更深,一份《中国教师报》在手,游畅其中采撷颗颗知识的明珠,那是无言的乐趣。
14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对我来说是关键的14年,我从读者转变为作者,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大别山区种子教师。我不仅修炼了一张“站稳了脚跟”的脸庞,而且练就了一副“站稳了脚跟”的身板。哪一点,哪一个细节,又能少了《中国教师报》呢?细数点点滴滴,总觉字字关情。
回想自己从读者到作者所走过的路,通过文字的交流,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文风大有改变,我与《中国教师报》结下了珍贵的缘分。这份缘分让我加倍珍惜,催我上进。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