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作陪嫁,回娘家,终传家

作者:张 昆 发布时间:2017.12.27
中国教师报

2009年,我考取了河北省农村特岗教师。从一名大学生成了教师,总感觉像是“嫁出去的女儿”。到了这个陌生的“婆家”,自己除了要适应新环境,还要修炼持家新本领——教育教学能力。从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部分还给了老师,一部分没有消化,不能实际运用。虽然周围同事热情帮忙,给过许多意见建议,但依然感觉不系统、不适合。在这个阶段,上下求索而不可得,虽努力却无果。

不过,同样的幸运在我成为教师的第二年再次来临。市教育局给所有教师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还经常组织大家读报学习。报纸上既有教师成长之策又有教学技术,让我这个教学“小白”迅速成了“老司机”。而那些围绕教学细节展开的多角度讨论让我可以全面、系统地看待教学问题,真是大开眼界。此时的《中国教师报》正如一份陪嫁,是帮助我走出困惑的陪嫁,是奠定我“丰衣足食”的陪嫁,是保障我“昂首挺胸”的陪嫁。

迅速上手,并不代表后面会一帆风顺。每每遇到不顺心、小挫折,《中国教师报》又成为随时可以听我抱怨的娘家人。

特别是遇到课改新问题,比如教学难点突破难、学生上课不配合等,翻翻报纸,那么多期、那么多人、那么多字,总有一期、一人、一字启发你、触动你、改变你。在最初那些年,《中国教师报》还办了一个网络论坛,读报交流、报名活动、倾诉心情都可以,因为经常活跃在论坛,我成了版主,并在2012年跟随《中国教师报》走进河北省承德市天卉中学,近距离感受课改先进校的魅力;在学习《中国教师报》的基础上,我策划了一期“香山夜话”,获得了县“读书先进个人”称号,同事们羡慕得不得了,我暗自得意:“这是娘家给力!”每周看到报纸,都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

《中国教师报》总会介绍各地一线的先进课改经验,直到现在,换了两三个工作单位,我那时所学的课改理念依然不落后。

虽然已经到了新单位,但我还是会把《中国教师报》推荐给新人阅读,推荐给徒弟阅读。我会把《中国教师报》留给他们,让娘家的陪伴成为习惯、家风和传家宝,传给一代代新教师。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