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村小崛起

——四川省大英县乡村教育“变形记”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发布时间:2017.12.20
中国教师报

四围是绿色的菜畦与绵延的青山,还有收割过后的稻田里稻茬昂首挺立,乡间水泥路上往来村民三三两两地闲谈,夹杂着不时传入耳际的鸡鸣犬吠,昭示着这里的农村一片生机勃勃。千福村小学就在这片清新的泥土气息中自由呼吸,宁静而朴素。

早晨7点多,记者走进这所位于四川省大英县的教学点,学校里偌大的操场上,一名20多岁的女教师正带着十多个孩子又唱又跳,背景音乐来自教师的手机,里面播放的是最新的流行曲目,孩子们见了生人没有丝毫怯场,依旧跟着节奏摇摆。

“这是学校的体育教师。”村小校长张胜国指着那位女教师说,“现在可好,教师队伍基本稳定下来了。”他又望着那群孩子说,“现在他们在学校吃得好、学得好,都爱来学校。”

让张胜国开心的事儿还不止这一两件。近年来,大英县围绕“发展好每一个教师、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建设好每一所学校”这三大目标,施行一系列举措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教育,让曾经几乎被人遗忘的村小,渐渐成为村里孩子的最优选择。

乡村教育就是“刀刃”

尽管硬件并不能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但在大英县,村小环境太差曾经是留不住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英县隆盛镇飞钟村小学校长张继军还记得,多年前的学校一片脏乱,几栋破败的教学楼前,是灰尘漫漫的一片土场,一到下雨天便满地泥泞、寸步难行。年久失修的旱厕,更是令人“望而却步”。

飞钟村小学距离大英县城有40分钟车程,已接近大英县域范围的边缘。地理位置没有优势,学校环境又差,年轻的教师纷纷申请调离,感觉无望的学生也四散而去,学校一度难以维系。

其实,飞钟村小学的困境只是当时大英县乡村学校的一个缩影。在有些条件更差的学校,甚至发生过因下雨土墙倒塌压伤学生的事故。

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尽管大英县经济十分贫困,但“要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必须保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项目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落实”,县委书记蒋喻新如是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朴素的观念让大英县的乡村教育逐步“起死回生”。

县教育局局长廖福金介绍,2015年以来,大英县投入资金近500万元,用于14所村小教学楼修缮,教师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厕所等维修;按国家、省定标准配备计算机、图书以及音体美、科学、卫生、信息技术等教学仪器设备,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电子白板全覆盖。

真金白银的投入带来了村小实实在在的改变。

张胜国领着记者在千福村小学转悠了一圈,在这所仅仅拥有29名学生的校园里,各种功能室一一配齐。记者看到,专门的器材室里,用于科学教学的实验器材一应俱全,各类体育器材整齐排列,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里各种设备完好无缺……尤其令学生感到兴奋的是,学校从此有了图书室!

“学校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图书室!每天我可以在这里看好多书。”五年级学生王鑫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最爱看的是《一千零一夜》,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她一定会过来至少看20分钟的书再去玩儿。

尽管图书室只是由一间教室简单改装而成,但孩子们依然可以在这里发现另一片天空。

“以前中午时间我们大都无事可做,现在可以打篮球、排球、乒乓球,看书、下棋……”在飞钟村小学,另一名学生兴奋地说。

这两年,飞钟村小学在财政支持下全面翻修,竖起了围墙,硬化了操场,新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一系列体育场所,到处整洁如新。校长张继军自称听到最高兴的一句话是“你们这里根本就不像村小!”

“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廖福金如今走到哪儿都愿意最先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大英乡村学校的变化。在他心里,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乡村教育就是大英教育的“刀刃”。

“走教走学”:让好老师流动起来

一所学校要真正吸引人,还远不止“把房子建漂亮了”那么简单。在家长普遍渴盼优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真正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村小而言,师资无疑是最大的障碍。由于历史原因,村小教师年龄老化,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以及学科教师数量不足,都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怎么办?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好老师流动起来是最可行的办法之一。”大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谢贵林说。2017年,大英县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教师全员竞聘上岗,通过学校—学区—跨学区(全县)三级竞聘,让城乡教师有序交流轮岗,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改革背景之下,大英县创造性地建构了“走教走学”教学模式。简单而言,就是由中心学校派遣骨干教师到村小上音体美等课程,村小组织学生到中心校上信息技术等课程。

太吉小学英语、美术教师丁艳就是这批下乡教师中的一员。已经拥有十多年教龄的她年轻力富,教学经验也足。从去年起,她开始承担太吉小学下辖教学点千福村小学的英语和美术两门学科的教学任务。通过课表调配,每周一和周四,她都会全天在千福村小学教授英语和美术。

尽管每次需要起得很早,还要转两次公交车才能到对口学校;而且每周的课时大大增加,几乎是其他教师的两倍,但丁艳的工作热情丝毫不减。

“走教的背后有一套成型的机制,除要求走教教师上足课时,我们也会将走教教师的工作量化,纳入学校超工作量计划,然后补发课时费。” 太吉小学校长代作文说,就在去年,丁艳的年终绩效拿到了一万多元。这令她感觉累有所值。

好教师走下去,村小教师也要“走上来”。在大英县,村小教师每期要到中心校上1-2节研究课。这样,便把村小教师从“包班包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精力学习教学新经验。

“通过中心校和村小的‘走教走学’互助共进的融和教育,村小教师由原来不会使用多媒体到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教与学方式在课堂中得以转变,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师也变得更积极了。” 谢贵林说。

除了“走教走学”,为提升村小校长办学水平与教师教学技能,大英县还创造机会让更多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前阵子,张胜国就参加了由县里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村小教师访名校国培计划”学习。感受到了名校“教师共同体”的魅力,张胜国被深深触动,回来后,他把在成都的学习感受与学校教师分享。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觉的。他们把教育当作事业做,自觉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值得我们学习。”张胜国惊喜地发现,当他把学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之后,已初见成效。

更令张胜国欣喜的是,在去年中心校与教学点所有教师同题竞考的测试中,自己学校的教师夺得第一名。“这在以前几乎是很难想象的。”张胜国笑着说。

“我愿意在乡村教到退休”

民主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兰虹是今年才入职的新教师,作为一名“90后”,入职前她对乡村学校并没有太多了解。

“想象中,提起乡村学校就是房子破、设备差,我都觉得我可能上课会没有激情。”兰虹说。

但事实是,当她看到干净漂亮的“新乡村学校”之后,脑海里一下子对这个称谓的印象“翻了个个”。更令兰虹对这片土地产生依恋的是,这里的孩子“单纯、踏实、肯吃苦”,让她时不时感到温暖。

教师李孟波在飞钟村小学教书已经8年了,作为一个“外来户”,他对这份职业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他坦言自己会一辈子“教在乡村”。吸引他坚守的原因是,“这里空气质量好,待遇也不错,而且评职称晋级还优先考虑”。

“教师以在大英教书为荣,学生以在大英读书为荣。”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铭超这样说。为落实“两个为荣”,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县直部门与乡村学校 “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大英县财政坚持足额发放乡村教师补助。每月按时为每位村小教师发放220-300元的农村工作补贴和150元的村小工作补贴;同时,在每年的评职评先等工作中,采取同等条件村小教师优先的举措,评选出一批最美乡村教师、高级教师,直至全国模范教师。吊脚楼村小教师陈亚琼今年还获得了四川省特级教师称号,一时引来不少艳羡的目光。

“现在不少乡村教师比县城里的教师收入还要高。”张继军笑着向记者介绍。

更令这批乡村教师开怀的是,一些原本流向城里的孩子开始回流,他们真切感到了被人认可的尊严。前阵子,一名将孩子送往外地私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找到张继军,偷偷给他打招呼,希望将孩子下学期送回来。

“不仅因为学校变漂亮了,更因为这里的教师也不比城里差。”这位家长说。

来自各方的反馈都指向一个事实——近些年大英县乡村学校变化之大出人意料,让老百姓也在这些变化中看到了乡村教育崛起的光芒。

“这些看得见的红利,让村小教师有满满的自豪感、成就感、获得感,全县出现了村小教师聘得来、留得住、心甘情愿扎根乡村教育的良好局面。”廖福金说。

“在这里干得舒心、踏实,我真的愿意一直在这里教书教到退休。”在大英,更多的乡村教师都产生了像李孟波一样的想法。尽管李孟波说这话时,距离退休还有20年之久。

局长出镜·廖福金

四川省大英县教育党工委书记、局党组书记、局长

精彩语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所在。把教育办成党政放心、学校用心、教师安心、学生舒心、家长称心的事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个区域当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这个区域人口的整体素质。作为县教育局局长,对当前全县教育的整体质量高度负责,就是对县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

•用德行之美塑造师生健全人格、用文化之美滋养师生华彩气韵、用艺术之美彰显师生生命活力。

•“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建设好每一所学校”,这就是我们大英教育人追求的教育目标。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0日第10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