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相见恨晚

作者:张慧枫 发布时间:2017.12.13
中国教师报

“喂!你看见没有?群里又发通知了。”同事一进办公室就说。

“本月25日下午在大运学校举行读书会。”

“哎,读的个甚书!正忙也忙不过来。”我漫不经心地打开手机看了一眼,随意冒出一句。“都是快退休的人了,参加什么读书会,有必要吗?再说去读书,耽误学生上课,难道充实自己比学生学习还重要吗?”

在联校刚倡导读书会时,学校许多教师反对,我也不例外。繁忙的学校工作导致教师们很少有时间去读书。而且,教师们都感到年龄大了,充实自己还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我除了赞成以上教师意见外,还觉得自己担任数学教学工作,与读书扯不上关系,特别是理论书,感觉晦涩难懂,我整天与教科书打交道,别的书怎么读得进去。所以,每次联校安排读书活动,我都犯愁犯难。因为安排谁都不愿意去,无奈之下,只好轮着去。可我是负责人,所以每次都得去。

读书会共进行了九次,我去过六七次。前两次我持观望态度,看看举办的读书会读什么?怎么读?通过两次参与,耳濡目染,第三次去时,我感觉就不同了。记得那次主讲人是郝晓东老师,我们读的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内容是第五章——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书中概括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的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读完之后,我突然发现,当教师30多年,纯粹盲目苦干,从来就不知道每门学科还要按照两套大纲走,刹那间,先前那种抵触心态一下子动摇了,我开始看重此项活动。

接下来的读书会我每次必去,读书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时候,其他教师取笑我“读书上瘾了”。我也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有空便沉溺于书中,还不时写一些心得体会。

在读书会的影响下,我同语文教师陈翠平商定,在我所带的毕业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提高语文素养。到毕业时,孩子们已能背出古诗文83篇。

在数学教学上,我也努力尝试将读书会所学的理念、方法应用到具体教学中。每教一单元总是先给孩子们找一些与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杂志,或者媒体网络资料,精心准备第二套教学大纲,储备知识背景。坚持一段时间后,果然收到了好的效果。我所带的小学毕业班市质检全镇第一,受到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小升初仅14个学生的班级竟有5个学生进入了省市多所名校。

我与陈翠平老师年龄相仿,都已临近退休,教书大半辈子,一直都很努力,也一直都有不错的成绩,但从来没有今年这等气象,我俩都觉得参加读书会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想向读书会说一声:相见恨晚。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8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