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农村任教。先在初中教物理,后来主要教英语,中学整合后,转到小学也是教英语,至今已有24个年头,其间读书甚少。但在领导和同事的眼里,我还算是有追求、有书生气的人,联校成立教师读书会,我便成为首批会员。
第一次共读的材料发下来,是朱永新所著的《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节选本,没有装帧,就一叠纸,薄薄的订成一册。一读之下几乎不知所云,再读也不得要领,只感觉作者很投入很真诚地在说着什么。
究竟说什么?我抱着“一睹真容”的好奇心参加了第一次共读交流活动。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后,几名会员轮流朗读了大部分章节,然后交流讨论,因为疑点和困惑重重,大部分人的发言仅止于提出问题,甚至连问题也提不真切,交流根本不能展开。
听了指导教师郝晓东的精准解读,我终于明白,所谓倦怠感,是人被喧嚣的社会异化、被物质异化的结果。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来对抗人的异化,从而冲破困境,为人性的挥洒撑出一片天地,书写出或优美抒情或崇高的生命传奇。
郝晓东告诉我们,看书,读不懂就对了,一读就懂,那是消遣;多读、啃读,然后懂了,这是学习,是知性阅读。《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还告诉我们,一个精神成熟的人,必然经历三个阅读期:浪漫阅读期、精确阅读期和综合阅读期。读书少,知识储备不广博,是缺乏阅读的浪漫期;不研读经典,不打磨专业,那就是缺乏精确期。浪漫阅读丰富精确阅读,精确阅读指导浪漫阅读,这就是综合期。
惭愧的是,从学生到教师,与书本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我竟然哪个阅读期都几乎不曾拥有。
我暗暗地开始补课,一边按照读书会的要求啃读书籍,批注、笔记、心得、发微信交流,一边在家庭中倡导读书,放下手机,冷落电脑。全家人也开始拥抱经典、共读《论语》。读书最出彩的是小女儿,标准的普通话,抑扬的语调,流利的章节背诵,真是少年可畏啊。而且女儿的读书范围也随之扩大,由最感兴趣的“女生系列”拓展到《草房子》《小王子》《夏洛的网》《红楼梦》《狂人日记》《老子》《儒家圣贤经典》等。这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先生。之前经商的他,繁忙之余则以麻将馆为家。为此,我指责过,抱怨过,吵闹过,甚至嫌弃过。虽有收敛,但口服心不服。现在,他也拿起书安静地读,虽然艰难但很认真,读书的爱人真可爱!我笑在心里。
读书使我的家庭变得温馨祥和,它让我每天踏进校门时不用再提醒自己打起精神,特别是领导让我主持第三次共读活动受到好评后,一种年轻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它有时是淡淡的,有时又似乎是浓浓的……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