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言课程的实施中,无论语文学科还是英语学科都存在学习与生活分离、阶段学习与终身学习分离的现象,表现为教材单一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知识碎片化、思维模式化、训练应试化、学习被动化等问题。
为此,北京中学的语文学科组和英语学科组在课程校本化建设中,以培养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为目标,以言语实践为重点,以“听说读写演”为脉络,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调动学生感官培养语感,形成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性。学生在不同环境思考、表达、创作,促进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
进阶目标的确立。以学科课程标准为纲,教师从“听说读写演”不同层面确定培养目标。以语文学科为例,听,指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听到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说,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看法,表达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读,指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读思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个人积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数量。写,指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有一定的写作速度。演,指有表演的愿望;能合理地运用表情、动作、语言等较好地展示内容;有积极的欣赏愿望,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
校本资源的建设。打破单一教材限制,语文学科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分学期确定二级主题,梳理不同版本教材的代表性篇目,按照不同主题编写校本学材,形成课程的进阶设计,拓展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面,形成精读、泛读系列篇目;自编《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读本,每学期50首诗词或文言短文,形成晨读学材,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和阅读存储;推荐启蒙、思想、文学等类名著阅读,安排导读和助读,逐级推进走近、赏析、领略名著。英语学科以主题丰富、体裁多样的读物为载体,提供难度略低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文本进行课外泛读,难度略高于学生能力的文本进行课内精读。采取分类推荐,文学、传记、哲史、科技等类别;分层落实,形成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读书机制;分类交流,读书报告、主题演讲、诵读展演等活动,将基础落实与亮点引领结合起来。
展示平台的搭建。在“学科周”活动中,学生通过美文推介、创意演绎、专项辩论、公众号写作,多样、多元、多维地输出语言。在每月中英文演讲比赛中,学生全员参与,分为个人、班级、年级参赛,促进学生演讲能力的发展。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寻找共和国见证人、学生时装秀、未来手机设计、校园寻宝、语法拍卖等项目活动,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科质量调研中,学生参加汉语和英语口试,实现朗诵、演讲、辩论的进阶式发展,随着年级递进,评价指标的进阶,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戏剧课程、中英戏剧社团活动中,学生将表演与创作无缝对接,调动跨学科思维,参与剧本的编写、戏剧的编排,并在一年一度的“北中戏剧节”展示团队的成果。
综合评价的跟进。为了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动机的激发与保持,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教师会从习惯培养、积累运用、口语交际、主题阅读、美文鉴赏、笔下生活、特色展示等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发展性评价。在课程的进程中积累评价数据,在学期末的阶段评价中形成“五星评价”成绩单,这些做法促进了学生更主动、自觉、全面、多元的发展。近年来,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教师听、说、读、写、演并举,让课堂“生动”起来。
(作者系北京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中学教师房树洪、周亚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06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