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学校内力提升,课程是核心

发布时间:2017.11.22
中国教师报

主持:田保华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嘉宾:张  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杨向红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管文洁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常务副校长

        邱  新 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

        朱  英 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校长

田保华:如何通过推进课程变革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力?

朱 英:学校在推进课程教学变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眼中要有学生,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用丰富的课程润泽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

紫荆小学的课程变革走过了这样三个历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从丰富到优化。紫荆花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一朵“紫荆花”绽放得更加艳丽,构建“五瓣”型紫荆花课程图谱,设定五大板块课程:学科特色课程、主题实践类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仪式典礼课程、社团课程。开通选课平台,以学生的选择评价课程是否受欢迎。

学校课程开发应基于学生的需求,同时又引领学生的需求。学校课程的研发是将学生放在课程的中央,把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和终点。把儿童放在课程中央,首先需要具有一个基本的规定性,不仅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也包含面对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平性。

邱 新:刚开始,学校提出“均衡发展、语言见长”,以语言类学科课程群建设作为抓手,设计了学校的1.0版本课程群,一是以语文课本为核心,二是以英文课本为核心。

2012年,我们以核心课程、外围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构成学校体验式课程群,正式提出了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是学校2.0版本课程群。

结合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一手抓传统文化,一手抓创新教育,引入国学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核心课程外围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就渗透到这六个板块当中。

张 丰:从1.0转向2.0、2.0迈向3.0的转变过程中,有两条线索:第一条,先从原来的学科课程中去增加。邱新校长用的词叫外围,而我更愿意把它叫作学科的实践性学习或学科的拓展性学习。第二条,从外围再到综合实践,是一个单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兼容的过程。

1.0向2.0发展的这一步包含两个小台阶,这两个小台阶与我们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要点是紧扣在一起的,着力于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2.0到3.0,增加了两个词:国学,创新,贴近时代的发展。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看,国学、传统文化的加强是今天社会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加强。而创新,可以从桃李园实验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个台阶中研读出课程建设中的一点思路。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两个角度同等重要。

作为校长的管理思路,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视角,而是走向用课程专业引领的视角,走向一种学术平台。对于一线校长而言,要抓住重点:课程是核心,课堂是关键。

管文洁:近一个时期,我在改进学校课程体系中做了三件事:

一是梳理。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三年,但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去考虑。因此我们梳理可以有或现有的资源以及可以打开的资源有哪些。

二是链接。对接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我们更重要的是看它背后的价值,那就是“两依据一参考”中更关注人的发展,更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我们在链接过程中,第一链接的是传承历史的内容,更多链接的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更多关注合作创新素养。创新素养绝不等同于创客教育,更希望链接学校的发展特色。

三是改进。一所学校要走向3.0课程,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在合作创新素养培育过程中,如何应对新高考和中考改革?我们立足基础课程,构建了“1+X”课程模型,即地平线课程。我们希望全面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同时我们也给予学生多元选择,促进其特色发展。

我们正在做一项研究:提出“让教与学架构起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这一命题。既有课程的设计,又有学习空间的开发,还有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张 丰:管文洁校长谈到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谈到科技创新、科学精神的加强。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来说,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发展。

杨向红:三位校长带来了真实的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自然样态:学生为本、学校为基、课程为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课程的深度变革成为常态,也就是课程的价值本身,它既有一定的基准性和规约性课程,承载着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进入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使命,需要课程研发有新的担当。国家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情怀等,都需要我们通过课程努力去实践。

从课程方法论的角度看,三位校长都有一个从课程规划切入的整体建构到分类落实这样一个整体规划路线。

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的一种适切性和发展性。课程最关键的还是国家课程,要提升它在课堂实施的品质。

核心素养最核心的品质是创新。课程在深度变革成为常态的过程中,关于学科课程建设、德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评价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话题。

田保华:学校课程变革要推出高质量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内涵提升。作为校长,首先要确立办学理念。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通过课程和课堂改革,推进课程和培养目标?从嘉宾们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学校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支持度。高品质的课程,应该具备选择性、生本性、校本性、发展性和史学性等基本属性。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