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李彦,入职时不经意成为一名特教老师。没想到,从此一头扎进特教领域,再也舍不得离开。
还记得,第一次满怀憧憬踏进特教中心大门,看到身边那一张张因疾病而显得呆滞变形的脸,用尽气力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向自己问好时,李彦的心被震撼了:这里的孩子没有艳丽的服饰,没有活泼的举止,更没有动听的童音,一切都跟自己想象得完全不一样,这让她始料不及……
无情的现实冲撞着李彦的理想,但从小倔强的她却不愿放弃,她尝试多了解这一群特殊的孩子。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李彦慢慢与学生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虽然身体残缺,但与健全人一样,同样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渴望跨越隔阂与人沟通交流,更渴望得到亲人、老师的理解、尊重和认可。孩子们总是用形象的比划、夸张的表情甚至过激的情绪,希望引起李彦的注意。明白了这些,李彦的心释然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教学校工作的这几年,李彦深深地感到,要干好特殊教育,必须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作为班主任,既要管好学习、管好生活,更要关爱学生、守望成长。
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大多时间是与老师们在一起。对他们来说,老师就像是家长。在李彦的记忆里,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照顾孩子们入睡后她才休息;数不清有多少个节日,陪伴孩子们一起庆祝;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她与孩子们一起活动。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生活、分享陪伴、共同成长。
令李彦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她正在办公室备课,班里最内向的一个小男孩在走廊上走来走去,李彦问他有什么事,他腼腆地低下头,摇摇头走了。过了一会儿,他再次走到李彦身边,手里拿着几个五颜六色的糖果,边打手语边含糊不清地说:“给妈妈吃。”李彦说:“真懂事,留着带回家给妈妈吃吧。”他站在那里半天,涨红了脸,一字一字地吐出一句话:“给-老-师-妈-妈-吃。” 李彦这才明白,他是要把最珍爱的糖果送给自己吃。李彦用颤抖的手接过孩子递来的糖,不禁泪流满面。
两只手和一颗心,李彦凭借自学的手语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教学中,学生不懂,她就一遍、两遍、三遍地教……手语解释不清的内容,她就借助图片、动作、情节,用尽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李彦尝试借鉴普校教材对聋校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李彦感到十分快慰。
用无私的爱,照亮孩子孤独的内心;用期待的目光,激励孩子抬起自信的头颅;用温暖的话语,开启那一个个封闭的心灵……李彦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岗位,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播撒爱和善的乐园。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