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国特色乡村教育的精神轮廓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占伟 发布时间:2017.11.08
中国教师报

有机的学校,精神的王国,乡村文明的策源地。

这是结束了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的采访后,记者脑海中跳出的三个短语。

有机的学校是指这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环境是有机的;这里高擎课改旗帜,学生自主、教师幸福,教育是有机的。

精神的王国是指这里的校长、师生有追求、有梦想,学校充溢书香、充满正能量,为生命成长搭建了多元平台。

乡村文明的策源地是指这里重视通过学生引领家长成长,重塑家训家风,提升村民素养,重建乡村文明。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发展命题。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与引领,六道河中学正在发挥这样的功能。

中国特色乡村教育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乡村教育?其实,六道河中学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所需要的中国特色乡村教育的精神轮廓,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乡村教育的建设路径。

其一是改造课堂,即重塑教育秩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承载未来,行动改变教育。2009年,贾利民成为六道河中学校长,当时的学校只有低矮破旧的平房,环境恶劣,成绩落后,秩序混乱。为迅速改变学校面貌,贾利民和教师团队选择了课改之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师不再满堂灌;改变学习方式,让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小组内部。启动课改仅两个月,六道河中学迎来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视察,全新的课堂样态得到了温家宝的肯定:“老师教得好,学生也学得好。”课改重塑了教育秩序,快速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激发了教师、学生的发展热情,让六道河中学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为什么必须改变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核心,课堂不变教育难变,教学关系难变,教师学生难变。尤其对于乡村学校而言,硬件、师资相对落后,变革课堂是最有效解放教育生产力的路径。课堂变了,师生生命状态变了,才能有效发挥建设乡村文明的影响力。

其二是“三亲教育”,即亲近自然、亲近父母、亲近自己的教育。发展得像城市教育就不是乡村教育该走的路。与城市教育相比,乡村教育既有劣势也有优势。与贾利民不同,许多乡村学校的校长、教师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不知道乡村学校、乡村校长、乡村教师崛起的成本要比城市学校低得多。不仅如此,乡村学校还有接近自然、学生质朴等优势。

我认为,乡村学校必须开展“三亲教育”。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科技越发展,人就越应该与大自然有紧密联系。这既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是生活幸福的重要基础。

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亲近父母的意义正在于此,尤其在农村青壮年大规模外出打工的背景下,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给未来社会留下诸多隐患。亲近父母教育之于留守儿童更为紧迫,意义更重大。开展留守儿童亲近父母教育,并不是一定要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关键是让爱流动起来。在这方面,乡村学校大有可为。

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绽放自身生命的光芒,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有自信、有创新、有境界、有使命的人,必然是悦纳自己的人。所以,在亲近自然、亲近父母的基础上,好的教育必须让学生悦纳自己、亲近自己、活出自己。这是好教育的核心标准。

其三是文明乡村,即让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的策源地。人与人相处,能发挥影响力的总是能量、境界、智慧高的人。同理,不同组织的交流,能发挥影响力的总是能量、境界、智慧高的组织。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学校应该拥有更高的能量、境界、智慧,去影响、引领当地的乡村家庭。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的策源地,不一定是直接“教育”村民,而应该通过学生影响、带动家长。其中,读书可以是主要策略,通过书香家庭建设提升村民素质。

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策源地,关键在于校长要有乡村教育情怀、乡村文明梦想。贾利民扎根山区教育28年,做校长15年,让六道河中学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之后,从没有产生过到城市学校工作的想法,愿意终身耕耘乡村教育。只有这样的校长,才有可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显身手,让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文明。

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农耕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所伴随的一定是乡村的振兴。时代呼唤中国特色乡村教育,这是乡村教育人的使命与光荣。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8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