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

作者:□ 肖培东 发布时间:2017.10.25
中国教师报

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多读书,构建成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设计的3个原则是: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原则;课外为主,课内为辅原则;略读为主,略读精读相结合原则。自读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教师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

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自读课教学又极易被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自读课被精心雕琢成精读课。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教师面对许多东西难以割舍,课上经常字斟句酌。二是自读课文变成学生自己读课文。由于自读课文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课文大意”,方法则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于是,课堂上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轻描淡写地读,再任其自由地交流以结束教学。表面上看,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也更加民主开放,似乎体现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是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的过程走马观花,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懂”的结果。

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单元整体意识,落实“自读”功能。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大都是以单元为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自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续,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应该看成一个整体,一脉相承进行教学设计。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潜藏着语文能力体系,展现了教材整体结构,引导着单元备课方向,教师要利用单元主题进行自读教学。

以初中课文《一棵小桃树》为例: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课文所在单元的编排意图:“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由此,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前面教读《紫藤萝瀑布》学习托物言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自己阅读《一棵小桃树》。这样,教师可以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还是教读课文”,以提醒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类型,因为一旦确定是自读课文,学生对“怎么学”也就有了基本思路。

其次,自读课文的要义是学生“自读”,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鼓励学生自读,引导学生自读,绝不可越俎代庖。就整体而言,“了解自读学情”,让学生谈课前自读感受;“关注课文旁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旁批提问;“一个字读出‘不寻常的情感’”,让学生代贾平凹先生用一个字写出他对小桃树的情感,都是学生在读、在思考。

最后,“自读”不是教师不管不问,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并不能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而取消教师的教。而是要在学生疑难处进行引导,作出示范。比如,在“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时,由于需要品读的点很多,教师不可能像教读课那样都能精读。所以,教师就可以对课文第四段描写小桃树姿态的句子进行示范品读,以点带面,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

第二,强化统编语文教材编排意识,落实学生“自读”地位。统编语文教材关于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每篇自读课文后都附有阅读提示,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视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

例如,在教《一棵小桃树》时,应注意到编者在文中标注的5处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于是,教师就可以利用文中5处旁批,巧妙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第一条批注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从眼前的景色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第二条批注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3条批注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3个问句紧密联系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这实际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思维就朝向了自读课,朝向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课堂才能更好地回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上去。

第三,强化语言本体意识,落实“自读”语文本位。自读课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读”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可能浅尝辄止。其实,自读课也是语文课,只有强化语言本体意识,才能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在文字中行走。

教师们都在教《一棵小桃树》,都说是在赏析贾平凹对小桃树的描写。但一些教师只套语式地说“语言生动形象”就过去了。而语言品读不能这样贴标签,“生动形象”是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最细微处去感受的。语言品析要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比如,“角落里拱出一点嫩绿”,这个“拱”字妙在何处?平时我们会用“长”,这里为什么用“拱”呢?这样一比较,才是真正进入文本细微处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强调对语言品析鉴赏,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细细品味,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强化单元整体意识,把自读课融入整个单元体系来教;强化教材编排意识,把握教材呈现特点来教;强化语言本体意识,彰显语文本色来教。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自读”起来。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25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