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习惯于应试教育、满堂灌的教师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或许真要下岗了。但如果我们据此说教师职业将会消亡,则属于过度悲观。教师为人类生存发展而生,有人必有人伦,人伦之传靠教师,复杂情况处理仍需靠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了一部分教育人的恐慌: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教师职业会不会消亡?前者不论,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教师职业是否会在人工智能时代消亡的问题。
人工智能之强大,有目共睹。甚至有专家预测,到了2030年,人工智能或许能在一切领域战胜人类。如此,教师还怎么玩得过人工智能,教师的存在是否必要?再往远处推测,如果有一天在人的大脑芯片里植入高容量芯片,全球数以亿计的大小图书馆的资料将有望全部装入人的大脑,那么教师还能教什么?但如果我们据此说教师职业将会消亡,则属于过度悲观。教师为人类生存发展而生,有人必有人伦,人伦之传靠教师。因此,正确的判断应该是:一半或消亡,一半必发展。
消亡的一半教师将是那些只会说教不知变通、只传知识不求内涵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中小学校还是高校,总会有那么一批喜欢吃老本的人。自从走上教师岗位,他们就很少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素质、创新教学,过着如小和尚般晨钟暮鼓的生活。他们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如果教材有错,也是将错就错,毫无自己的思考,更无独立的见解;他们在教学方法处理上是机械刻板,毫无创新,以教师的身份实施话语霸权,不管学生爱不爱听,总是一讲到底的“满堂灌”;他们在教学评价运用上仅仅注重知识的落实,大量使用题海战术,而且仅以预设的答案为标准,特别喜欢以分数排名。这样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鱼入水、得心应手。因为,知识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但到了信息化时代,他们的那点经验和技能就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是捉襟见肘。特别是面对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人工智能,这批教师将会被逼进死胡同,他们赖以生存的那点死知识在大数据下将大为贬值。其实,即使不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凭借丰富的网络资源,大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已经开始超越这些不思进取的教师。因此,这些教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然而,一部分教师的淘汰并不意味着教师职业的消亡。相反,随着教师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部分教师必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这些教师将会实现三大转向:
第一个,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转向课堂的创新生成。对于教师而言,注重知识本身没错,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不再需要教师的耳提面命。因此,这批教师率先开始教学内容的转向。他们也许还会与学生一起探讨已有的知识,但更加重视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生成性的见解。比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基本局限在专家学者或其他研究者已有的分析中。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前人的研究分析几乎不需要再进行讲解,学生手指一点,眼睛一眨,就会有智能机器人为你逐一讲解,倘若有芯片植入大脑,则更是不假思索就会呈现在脑海。那时候,重要的就不是积累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有新发现、新体验,并判断是否科学正确,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做不到的。教师必须分析学生理解中的合理性、可行性、逻辑性等问题,从而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人工智能可以记录信息和相关结果,但本身不能判断学生理解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第二个,从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效转向终身学习技能的培育。传统教学非常注重眼前,强调时效。有的学校甚至在教师讲完课后马上进行检测,以学生得分情况判断教师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关注的视野会变得逐渐狭隘,“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就变成现实教育的流行语。问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点现成的知识并不困难,应付课堂检测也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学生不应该只是能够跟着教师学习,而是在走出学校后能够独自应对各种智能环境下出现的状况,终其一生都能不断获得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当下的教学,仅仅教会学生当下学习的内容是不够的,他们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在未来的人工智能环境下,利用各种资源可持续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第三个,从学生学习的讲师转向人生发展的导师。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们的知识视野日益开阔,而情感世界却可能变得越来越封闭,看社会的视角也变得越来越窄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讲师的角色,而要努力承担起人生指导师的工作。讲师的任务绝大多数人工智能都能完成,但导师的工作,只有导师能够实施。例如,同样是马路过红绿灯,人工智能只能决定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而人类则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作出必要的“破例”。这里包括警车追击逃犯、救护车抢运伤员、出租车护送将迟到的考生,等等。当然,也有人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仅是智能化的,而且是情感化的。智能机器人不仅能看病,而且也能谈恋爱,甚至还能生孩子。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是教师职业会不会消亡的问题,而是要回归到这个问题:人类是否会被机器取代?我们的答案很明确:不会。
因为,一旦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基因、细胞、肌体,那还是机器吗?它已经从机器人蜕化为真正的人。只要是人,就需要教育,就需要有教师的精心指点、正确引领。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永远不会消亡,但也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25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