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米丽霞:草原深处课改人

作者:□本报记者 梁颖宁 发布时间:2017.09.13
中国教师报

    米丽霞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教师。内蒙古自治区骨干班主任,包头市德教双优教师,包头市优秀教师,包头市达茂旗“能动学堂”课改领头人。优质课《走进李清照》获得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一师一优课例《第二单元阅读(通用)》评为教育部优课。

第一次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二中听米丽霞老师的课,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般人会认为,农村孩子羞涩、内向、不善言谈,但米丽霞的课堂上,学生个个会表达、阳光而自信……课堂上的米丽霞,不管有多少人听课,不管谁来听课,都看不到任何的紧张和刻意。她与学生积极互动,真实、平等、自由、愉快地交流,她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在学生身上。正如她自己所说,“一走进课堂,我就忘情、就驰骋、就激动”。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1995年,米丽霞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达茂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边陲小镇。这里交通不便,偏远闭塞,米丽霞的到来给这里的教育带来希望——短短几年,她带的班级在全旗中考接连第一。而且,她带的这些农村娃一个个都能说会道,快乐自信。

更重要的是,米丽霞在刚教书时,就立志绝不让自己带的班级沉闷,不把学生带成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她关注课堂的气氛,抓学生的兴趣点,如何让学生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了她经常思考的问题。

她说:“我教书,首先是让学生敢说,敢说了才能会说,会说了才能学会,学会了才有自信。所以,只要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都给予鼓励,不怕他们说错。”

但仅仅是鼓励了、会说了还远远不够,困惑和困难随之而来。

对于学习方法不对、惰性较强的孩子,课堂的激励对他们来说效果甚微。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成了米丽霞研究的另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家长说,孩子回家喜欢学语文,但成绩没有起色。米丽霞与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学生回家学语文只是抄写课文,预习也是拿着参考书抄。她在课堂上观察,发现总是照着别人做好的答案去读,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米丽霞从课堂做起,每日问这个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求必须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哪怕答案很简单。她把该生的每日抄写改为每天20分钟读书,还专门把自己的书挑出来定期让学生读。

20多年来,在米丽霞的心里,无论学生怎样,她都不放弃任何一个。有些学生的确令人“头疼”,但在不断尝试和努力下,她更加坚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

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语文100分的满分仅仅得了20多分,使全校平均分骤然下降。面对这个学生,米丽霞没有生气和抱怨,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寻找方法。先从作业入手,降低标准,注重基础;每天单独“开小灶”,不停地变着法子鼓励并提醒学生。但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妈妈来找她,声泪俱下:“米老师,孩子不想上学了。”

米丽霞立刻跟着家长去见学生,家访了三个多小时,起初这个学生拒绝见她,而她一直等在门外。暮色降临的时候,这个学生把门打开了,眼圈红红地盯着米丽霞,她伸出手摸着学生花花的小脸蛋儿,学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扑在米丽霞的怀里。“你对自己失望,老师明白你的心情,老师答应你,一直帮你,我们共同努力。”米丽霞对学生说。     

之后,米丽霞经常在下班之后走进那个农家小院,爱的力量在师生间发酵,这个学生上初二时,语文成绩已达到80多分。

在农村,这样的孩子不胜枚举,但米丽霞坚信:“只要我不放弃他们,绞尽脑汁去帮助孩子们,尽我所能拉孩子们一把,他们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建造我的“巴学园”

后来,米丽霞调到了中学。面对两位校长听的第一节课,她有些紧张,那节课她面部僵硬到史无前例,校长评课时开玩笑地说:“小米,你的表情像在接受审判。”

没有亲和力,哪来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那一刻起,米丽霞开始自省。她想到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学习本应该是件愉快的事情。如何才能给学生营造像巴学园那般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她开始了全新的教学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当学校其他教师还停留在备教案时,米丽霞就悟出了,教师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生”。

那时,在米丽霞的教案上,总会有不同颜色的标注,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注”。比如要对哪位学生重点关注,哪个学生有什么样的个性,等等。这本教案出现最多的是学生的名字,是学生的学情。

翻开米丽霞的教案本,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她在教案中备注着:“让学生增加对阅读的兴趣,拓展知识,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让学生有激情学习。”一次与一位家长闲聊,家长说:“米老师,这孩子每天回来就读书查资料,真不知哪来的热情。”言谈间,家长是止不住的喜悦和兴奋。

“别人都说,这样做太累,我想通过这样的笨功夫,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米丽霞说。

米丽霞一直坚信:她的课堂靠细节取胜,坚持会出现奇迹。比如有的学生回答得好,下次回答问题时就有更高要求,如果学生总也回答不出问题,她会不厌其烦地要求这个学生再次表达,直到会了为止。

这样的细节还有许多。当时,班上有个口吃的学生,为了增强这个孩子的自信,米丽霞把课前回顾复习的任务全部留给这孩子,培养他敢于在全班面前展示的自信。她还告诉这个孩子:回答问题不用急,语速要慢一点。

就这样,奇迹发生了。村里的家长都说:“孩子昨天还是不乖巧、不听话,在课堂上东倒西歪,自由散漫,作业不想做就不做,而一被米丽霞教上,简直判若两人。”

走着坐着都在琢磨教育这件事,想着如何让学生变得更好,米丽霞期望,梦想中的“巴学园”可以在自己的学校实现!

    让课堂“活”起来

闲暇之余,米丽霞把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阅读当中。

“不是哪本书影响了我,在浩瀚的天空中,读书就如同站到在巨人的肩膀上,游刃有余地感受着文学、生活和教学的无限魅力。”米丽霞说。

起初,只是一种自我精神的追求,但没想到,这种长期濡染无声无息地浸润了她的言谈,她的课堂,也影响了她的学生,真正让阅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行说:“我们听米老师的课,是想领略她的风采。”这种风采在于旁征博引,在于诗情画意。

米丽霞会为学生的精彩表现找一句诗来赞扬,会在激情处为学生作诗来升华课堂。她旁征博引,不拘泥于文本的限制,引领学生涉足更广的知识拓宽视野,采撷更丰富的知识。

2003年调到达茂旗百灵庙二中后,米丽霞一直享受在自己的“诗情画意的教育王国” 里。

但8年后,米丽霞有点疲倦了。

她开始厌倦自己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她无法接受课堂上学生们游离的呆滞眼神,她困惑于学生屡见不鲜的厌学。

满堂灌的课堂是教育的悲哀,这句话不停地在米丽霞的脑海里浮现,她一门心思想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米丽霞到处收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书籍,突然,她在书店里看到了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这本书。书中提到的“通过对话交流,探究学习,赋予课堂活力”,这个教育理念“刺激”了她,她又开始反问自己,如何改变课堂中单调机械的少数学生的交流,思考为何课堂的氛围会凝固不动,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哪里。

于是,她在班里开始进行小组建设,她列表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与进步,在不断完善中,班级小组成熟起来。课堂上有了学生的声音和活力,而这些恰是学生从心里自愿生发的,并非教师提出问题或是揪着耳根逼出来的。

米丽霞的改变,在学校其他同事眼里是违背“常规的”,有人反对,有人质疑,有人鼓励,改变初期困难重重。但这些不同的声音又成了她坚定改变、不断进步的动力。

课改放大了展示的作用,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课时不够怎么办?教学任务与课时教学量产生的矛盾,必须作出大胆取舍。

首先解决的是展示拖沓问题。米丽霞利用课间模拟指导,课上手把手教会学生展示思路,她不厌其烦地一点一滴去突破。训练学生将问题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的完整性和灵活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个别学生已经适应了过去被动的接受模式,刚开始,学生非常排斥这样“活”的课堂。米丽霞就给学生做“小锅饭”,一对一指导学生。

为了不让学生的“质疑”停留在探究问题本身对错上,米丽霞备课时按照“设计问题、做出答案、提出疑问、辐射拓展”几个环节设计课堂,悟性好的学生很快领悟,在他们的带领下,全班学生都渐渐走向深层次学习。

在作文训练和讲评课上,米丽霞大胆实践,将以前的学生写、教师读、教师改,变为小组选、个人评、小组评、组间互评、大家互改,呈现出人人有事做的动态课堂。然后,米丽霞再在动起来的基础上立规则、求质量。她说;“教师要引着学生多角度的探讨问题,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问题,能引导学生去真实地学习,再把学习技巧和方法交给学生。”

改革必须要承担后果,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米丽霞所在班的教学任务远远滞后于其他教师,几次测试,学生的成绩明显下降。在校级会议上,米丽霞被“点名批评”。但米丽霞坚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

    “我的课堂是米丽霞模式”

2013年,达茂旗包括高中在内的全旗中小学全面实施“能动学堂”课堂教学改革。那一刻,米丽霞感觉到自己不是改革路上的独行者。

为了激发每个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米丽霞不断完善课堂规则,有时甚至取消“没有”。她说:“让学生把规则内化成管理自己是最好的自主。” 

“米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会看出每个同学的情绪,课堂上能关注到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学生樊慧敏说。

在米丽霞的课堂上,学生忘情于互辩和探究中,她与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成了演说家,成了辩论家,成了缜密的思维理论家……

现在的米丽霞,对教材动起了脑筋,开始“立足教材,开发教材,活化教材”,做起了教材整合。

这种整合是对教师教学的挑战,也是勇气和胆识的考验,是对学生打破常规、接受能力的一种考验。这样的整合,对原来的文本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内涵。

“如果只苟且于眼前的成绩,教师的鼠目寸光和急功近利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而非能力的强者。”她说。

几年的课改下来,米丽霞所向往的愉快教学终于姗姗来迟,以它熠熠生辉的光彩点亮了她的课堂。她经常会与同事们开玩笑说:“我的课堂是米丽霞模式。”米丽霞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思想和灵魂的彻底解放。

“我们还在路上。”米丽霞不会停下脚步。课堂缺失什么?需要改进什么?丰富什么?接下来,这位痴迷于课堂的教师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我想研究更多的课堂,找出共性的不足,写出有价值的能够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性的东西,努力探索教学的未知领域。”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13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