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是让受教育者无意识接受的学习行为,主要通过隐含性、非计划、潜移默化的“附带学习”方式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身处比较形象、有趣、愉悦的情境中,在不经意间影响他们,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从潜在课程的视角观察,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具有偶然性,在丰富的暗示、熏陶中,这种偶然才可能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但因为这样的“教育”来自于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教育效果更好,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环境作为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但我们原来对环境的理解,更多是把环境作为教育的基础性力量,称为“教育环境”。而如果我们从“潜在课程”的视角思考,任何“环境”都将具有教育的意义,不同的区别在于,我们对“环境”是否赋予了更多的教育价值?“环境”是否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互动中来?学生在“环境”中观察、探索、创造,寻找快乐,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从“教育环境”到“环境教育”,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自由私密的校园空间创设:从潜在课程的理念出发,我们学校新校区尽管占地面积不大,但教学楼每层走廊都留着许多特意设置的角落。这些角落故意避开大家的视野,可以让学生沉思、观察、独处,也可以与同伴聊天、游戏。这样的空间设置,每一层都有十多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们应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自我、认识他人、发展个性化潜能。
互动生长的校园空间创设:潜在课程需要更多的契机。在校园的草地上,有一个特别的水表裸露在外面。为什么要装这个水表?这也有课程设计的考量。学生们可能会好奇,可能会每周来看看水表,算算学校一周用了多少水?还会发现每天早晨、中午、傍晚,其实用水量是不一样的……校园里有景观水池,春天的时候,里面生活着几群小蝌蚪——有学生来喂豆浆,有学生来“承包”管理,有班级写日记,看着小蝌蚪长大,学生们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会尊重自然、保护幼小生命和耐心等待。
蕴含组织文化的校园空间创设:空间背后是教育的思考。教室空间的布置、桌椅的摆放、空间的舒适度,都有班级做不同的组合。学校也在教学楼二层设置了很大的开放式阅读区域——鹿鸣蓝野。在静静的蓝色调中,学生三三两两,或坐,或趴,在一个蓝色梦幻的森林中追寻自己童年的梦想。国旗台下方是小竹园:清风竹影。春天,竹子生长的时候,学生们会问竹笋是怎么成长的?为什么这里没有高高的台阶?了解古人对竹子品格的诠释,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帮助。
虚拟行走的校园空间创设:最近几年,学校二年级的马老师一直在做“儿童文学圈”的实践和研究,她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取了昵称,有的叫小白兔,有的叫倒霉熊……都是他们喜欢的形象。她将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写成文学作品,建立了“儿童文学圈”微信公众号,以“与世界对话,让儿童发声”为主旨,不定期发表作品,让学生们在“文学圈”的交流中,受到教育的启迪,实现自我教育。
潜在课程不受学校规定的时间、目的等限制,课程实施者不是有意识地具有实施的目标、内容和评价,学生在感知、接受和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从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层次的划分看,潜在课程就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校园空间作为潜在课程的一部分,如果教育者在设计校园空间时关注教育意义的赋予,注意空间设置的丰富性,对学生成长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