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六)

作者:□本期主持 孙和保 发布时间:2017.08.23
中国教师报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出,其要义在于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将之当作教学目标,比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对此,有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究竟是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究竟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质——人格的塑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出,其要义在于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样要求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注定要立足实践与感悟,而非简单为知识的掌握。著名诗人聂鲁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对于教育,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场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呢?教会孩子:向善,求真。

向善。对于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而言,也许有的学生无法精准描述作者的感情,无法概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但是他们会落泪,会感动,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谁又能说他们没有读懂这一课?情感是最没有办法用题目和答题模式测试的一种能力,也是每个教师最难以让学生了解掌握的。它没有尺寸衡量,没有办法检测,但体会到了、感受到了、感染到了,一定是最好的答案。

求真。不一定能将大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能判断是非曲直。教育既为培养人才,那人才又岂能是只会照本宣科的答题工具?套用柴静的一段话: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真正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更主要的是发挥它的生成性功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社会人。

(河北省青县马厂中学 马兆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成长的“软实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活动中基于文本感悟的体验,是学习的一种感性认知,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教学不仅是传送知识和能力的技术,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外在需求,又要满足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许多教师的课堂上“你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吗?从主人公身上看到什么精神……”等一系列问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加给学生,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必须在课堂预设、营造教学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学生大声地说出来,动情地展现出来。教师要珍视学生在文本感悟中独特的感受,将“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度融合,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让学生受到思想熏陶,获得人生启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上层建筑”,是学生成长的“总开关”,决定着学生人生发展的走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抽象、模糊、空洞,而要具体、生动,能够在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虚无缥缈的,应该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在课堂之上。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初级中学 魏青)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