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看“理科沦陷”
www.jyb.cn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9期
《中国民族教育》今年第4期的封面标题是“捍卫理科”,聚焦栏目有6篇文章集中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尴尬局面。我用“理科沦陷”来形容这个现象。 为了说明“理科沦陷”这个严峻的事实,我提供一组大学的数据。2013年,全国在校研究生179.4万人,其中理工类占74.27%,人文社科类占25.73%。地处兰州的3所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共计在校生360名,其中文科299名,理工科61名,理工科学生只占20%。教育部要求理工科专业招生不得少于50%,但是大学普遍反映,少数民族理工科学生生源严重不足,招生十分困难。 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现象发生在大学里,原因要追溯到中学、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大学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大学中少数民族专业结构的失衡现象是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的结果,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特殊现象。 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大致有“师资队伍尤其是理科教师的水平低”“理科课程标准不适合,太难了”“理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教学研究的组织和机制”等。这些结论都没有问题,都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理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仅仅把视野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路,把视野扩大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考察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的关系,考察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文化的冲突和适应问题。这就是教育与文化生态的视野。 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包含着数学或自然科学知识,但是把渗透在生活中的知识抽象化、系统化,转换为学科体系或课程,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汉语社会里,数学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用汉语建构起数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体系,这是现代学校教育传入我国以后的事情。经过一百多年和若干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了与世界接轨,甚至同步发展的数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体系。 并不是每个少数民族都用母语完成了学科和课程体系的建构。选择以母语学习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书包里可能只有一本从汉语统编教材翻译为母语的数学教科书,他们没有黄冈中学的教辅资料,没有人大附中的模拟试题,更不可能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到需要的、母语的学习资源。从汉语翻译为母语的教科书,里面充斥着都市和异文化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学习数学或物理的最大障碍有时不是数学或物理本身,而是对表述数学或物理的语言以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困难。学校不是一个学习的孤岛,家庭、社会、语言、习俗、媒体、网络等等,构成了整体的教育文化生态系统。 “理科沦陷”现象并不映衬着少数民族地区文科教学质量就高,同样的问题在国家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以主流社会、都市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更好地适应,如何使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 |
- 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今年实现学前双语教育“全覆盖”2017-02-24
- 教育部举办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会2016-09-28
- 教育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命运2015-08-21
-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2015-08-14
- 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015-07-28
- 因地制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以云南2015-07-28
- 访西北民大校长赵德安: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2015-06-30
- 西南大学:做好民族地区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工作2015-05-10
- 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致力于服务民族地区发展2015-04-21
- 韩兴旺委员:教育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任务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