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5期
吴明海 我国有广大的乡村,是农业大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民仍然占人口的多数,“乡土中国”是中国的文化底色。因此,乡村教育在我国科教兴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65%以上,民族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25%以上。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在全国乡村教育发展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体力量,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肩负着重要使命。 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和少年成长的榜样和领路人,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乡村传统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育人使命、文化传承使命和政治使命。历史上,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传承各地、各民族的乡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今天,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在与内地、与城镇相比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工作,不辱使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笔者率领研究团队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所发现的问题及对问题归因的思考,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妥善处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以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城市化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下,现在不仅大量乡村学生涌入城镇学校,而且很多乡村教师也在想方设法进入城镇学校任教。有的教师夜里住在城镇,白天下乡教书;有的教师虽然住在乡村,也在乡村学校任教,但是朝思暮想到城里工作。这一问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我们应该转变发展方式,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远意义,着重提高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边疆与内地统筹发展,实行“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缩小边疆与内地、乡村与城镇的差距,使我们的农村和边疆充满希望,使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扎根乡村、扎根边疆搞教育大有前途,而不是感到乡村学校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积极的乡村建设观,充分认识乡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意义,这样才会重视乡村教育,从而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改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教师到偏远、高寒、贫困地区任教。教师虽然要讲求精神境界,但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养家糊口过日子,物质生活的需要仍然是最基本的需要。乡村本来就比城镇工作和生活条件差,民族地区乡村的条件就更加艰苦。要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就必须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实行特殊的倾斜政策。办教育需要人、财、物。人,也就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第一需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倾斜政策,使教师能够在乡村学校留下来安心从教。我国虽然有对偏远地区教师的鼓励政策,但是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力度还不够,迫切需要加大倾斜力度,增加对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事业的吸引力。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地方政府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教师产生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将有利于增进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的认同感。 充分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书、育好人。但是有的地方乱摊派给教师一些与教育无关的工作,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有的杂活甚至连农民都不愿意干,却硬让教师干,这种做法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应该予以纠正。要根据乡村女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工作安排上适当照顾,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尊重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们在最艰苦的时期、最艰苦的地方,对乡村教育作出过特殊的历史贡献,对此要给予充分肯定,不能因为他们学历不高就歧视他们。给他们的劳动报酬应该合理,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和生活保障应该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使他们有出路。 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问题要充分重视、稳妥处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外,其中很多教师由于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特殊性,还要成为兼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师,甚至成为兼通多种语言文字的教师,这要下很大功夫才能做到。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各级领导,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各级政府、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理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和进修服务,以促进其专业发展。目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值得肯定。但有些情况值得注意。例如,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衡量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教师培训项目名目繁多,使人应接不暇,甚至不胜其烦。教师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小灶”比“大锅饭”好,“少而精”比“大而空”好。教师培训专家的工作作风也要注意改进。不管什么级别的专家,来到民族地区应该首先深入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交朋友,了解情况,较长时间地蹲点,针对教师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与学员共同研讨,有时甚至要虚心向学员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培训专家是“飞飞族”,每次乘飞机抵达一地后,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夸夸其谈,拿点报酬,转身就飞回城市了,如同蜻蜓点水。这样的教师培训专家是很难受到教师欢迎的,这样的教师培训也不符合民族地区教师的需要,难以发挥实效。要尊重与鼓励乡村教师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很多乡村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好经验、好想法,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帮助其总结与提高,这对教师专业发展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很有好处。很多地区、很多学校有自己的教师教育历史传统,有很多好的做法与经验,应该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渐进地提高自己,而不要妄自菲薄、邯郸学步,更不要千人一面,盲目推行某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业绩评价、职称评定以及编制制度要逐步完善,不能完全照搬内地做法。民族地区有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较少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为科学地评价乡村教师的业绩。关于职称职务评定,一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认为,现在国家给教师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小学教师也有机会评高级职称,但他们不仅需要优惠政策,也需要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应避免在晋升职务职称的问题上出现贿赂和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很多乡村学校学生人数不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班级还是要有,该开的课还是要开,因此教师的编制应该比同级别、同类型的内地乡村学校以及城市学校适当放宽。政府财政再紧张也不能亏待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学生。教育要由“粗放经营”走向“精耕细作”,应该尽量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 严格督政,杜绝地方行政不作为,确保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政策落实到位。从国家法律到中央及地方政策,都有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优惠待遇的明文规定。但是现在某些地方官员怠政惰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国家关于乡村教师最基本的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严重挫伤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酿成社会问题,对这样的官员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依法治国就要依法治教,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行政不作为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加以惩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现在很多乡村社会,尤其是边远乡村正在走向衰落,边远乡村教师生活困顿,精神不振,乡村教育存在的痼疾在“两基”之后出现反弹现象,有的地方教育教学质量甚至出现了严重滑坡。有优秀的乡村教师才能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才能留得住乡村孩子,留得住村民,留得住村庄,才能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的保障。只要党和政府真正重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真抓实干,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就一定能建设好。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重视边疆文化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必须更加重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从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国家发展等战略高度,制订特殊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今年实现学前双语教育“全覆盖”2017-02-24
- 教育部举办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会2016-09-28
-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看“理科沦陷”2015-11-30
- 教育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命运2015-08-21
-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2015-08-14
- 因地制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以云南2015-07-28
- 访西北民大校长赵德安: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2015-06-30
- 西南大学:做好民族地区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工作2015-05-10
- 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致力于服务民族地区发展2015-04-21
- 韩兴旺委员:教育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任务2015-03-13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