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以云南景洪和腾冲为例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自2012年底开始,笔者参与了一项为云南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效数学教学的项目工作。其间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以及保山市腾冲县两地几所小学听课观摩,与小学教师及教师培训者进行访谈,还阅读了教师的相关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几所小学地处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入学前只会民族语言,而不会普通话。这些学校在当地也属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教育条件和学生成绩与周边学校相比一直有较明显的差距。然而通过项目推进,,笔者在2014年春季的调研中欣喜地发现,这些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正在开展一些有益尝试,他们收获得一些经验值得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学校进行分享。笔者将结合教学案例对这些经验进行初步概括。 利用生活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当地的老师们提出,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来进行教学,逐渐从学生看得懂的、直观的、身边熟悉的材料过渡到不太熟悉的内容。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选取和制作教具、学具,从操作的角度比较经济和简便。它在增进学生数学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还有助于学生认识及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的生活资源有很多方面。根据其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区、老师和学生三种类型。 学校里的教学资源除了正规的教具、学具,如小棒、计数器、尺子等之外,还可以包括课桌椅、书本、教室环境、运动器材等。例如,有的教师利用课桌的桌面帮助学生学习“面积”,用小楷本中的小楷格来代表面积单位;有的教师用食堂的萝卜等食材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教具,让学生摸一摸,再说一说,发现不同几何体的特点;还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先裁出特定边长的长方形纸片,再尝试用这些小长方形拼出一个较大的正方形,由此学习“公倍数”的概念。 家庭和社区资源包括家庭成员、生活用品、服饰、建筑、动植物,等等。例如,在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到附近的寨子里观察房子的结构。再如,很多少数民族服饰上有由不同颜色和形状构成的有规律的图案,教师便利用这些服饰来教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数数、找规律。 教师和学生方面,最突出的是利用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例如,有的教师用大拇指、中指、食指这3个手指指导学生“找规律”,有的则是通过拍手、跺脚、摸头等动作的组合来让学生“找规律”;有的用两个手臂的夹角来演示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还有的分别在两个手掌上写上“个位”“十位”,帮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 无论城乡,无论是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当发现教科书里的例子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并因此阻碍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时,他们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那些与学生相距太远的数学例题及问题情境进行转化,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基础,选取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和出题。比如“坐火车”的例题对相当部分学生来说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那么老师可以改用学生平常能够见到或有机会乘坐的中巴车、出租车作为例子。 通过便于学生参与的活动增进教学的体验性 “有效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总是在活动中。光是老师讲,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比较感兴趣,他们对数学就喜欢学了。”这是腾冲县麻加旺老师说的话,他是一位很普通的乡村教师。这段话道出了一个颇具普遍性的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对于普通话尚不熟练、不太敢表达的民族小学生而言,这种参与可能需要更多以动手操作活动的形式来体现。正所谓,有所为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学。 例如,五年级教“分数的意义”,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性教学。为了让学生全面把握“单位1”的含义,特别是由多个事物构成的“单位1”,老师准备了很多教具,包括正方体、长方体、纸杯、小棒等。上课时让学生分组活动,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创造分数,每一次都说出怎样平均分、分成几份、取几份,有几分之几。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分母是平均分的份数,分子是取的份数,让他们慢慢地梳理,理解分数的意义。 前面提到的麻加旺老师还用一个用“画小棒”的方法教除法的教学案例。这是一个租船问题,“有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老师通过让学生“画小棒”来突破难点,即余数问题。在学生用小棒表示每船4人,共5条船后,提示学生剩下的两位同学也要参加划船,所以还要租一条船。于是学生根据画的小棒来列算式。第一步计算需要5条船,另外两位同学还要租一条船,列式为“5+1”。所以,最后得出至少需要6条船。 依托辅助学习环节增进教学的可理解性 偏远民族地区的学生可能因为语言、生活经验等原因,难以真正理解教师所教内容。在数学方面,有些概念虽然他们靠死记硬背能说出来,但可能并未掌握其内涵。如果这些理解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欠账”情况会逐步累积,影响其随后的进一步学习。为此,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他们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环节。在发现学生因旧知识欠缺而影响新知识的理解时,要适时放缓教学进程,增加必要的补习、复习、练习等辅助学习环节,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下面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 这是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重点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解答算式。其中最主要的例题涉及计算天数。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第二位执教的是腾冲县教育局的姜琪老师。她通过对第一堂课的观察发现,学生的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日历知识掌握不牢,甚至不懂,不会看日历;二是乘法意义不理解。 于是,她尝试将复杂抽象的日历知识运用简单化,并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随机帮助学生补习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首先是让学生充分地看日历,从日历中整理出月大月小的知识,并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接着是用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日历,先按月列举出科考队3、4、5、6、7月分别用了多少天?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写下每个月对应的天数,然后让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乘法意义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又适时引入复习环节,借助圆圈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与乘法的关系。首先,出示算式“31+30+31+30+26=”,引导学生复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接着,出示20个小圆圈,指导学生理解“4+4+4+4+4=4x5”。 然后,回到之前科考队问题的列式,引导学生理解:两个31相加,可以用“31x2”表示,两个30相加,可以用“30x2”表示。所以,31+30+31+30+26=31x2+30x2+26,在此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本节课的训练重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解答数学算式……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思、能说。一方面学生有效地复习了以前学不懂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直观地掌握了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从以上案例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本质上与其他地区是一样的,即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学生的经验基础相适应,尽量借助学生感知过、能理解的事物来帮助他们克服难度,引导他们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运算法则。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为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成果之一 ![]() |
- 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今年实现学前双语教育“全覆盖”2017-02-24
- 教育部举办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会2016-09-28
-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看“理科沦陷”2015-11-30
- 教育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命运2015-08-21
-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2015-08-14
- 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015-07-28
- 访西北民大校长赵德安: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2015-06-30
- 西南大学:做好民族地区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工作2015-05-10
- 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致力于服务民族地区发展2015-04-21
- 韩兴旺委员:教育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任务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