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老爸为你们骄傲
www.jyb.cn 2015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7-8期
人物小传:王晶,1986年调入北京西藏中学,后担任专职电教教师,2008年退休。
1994年,王晶(左一)带着已经上大学的贡布顿珠在中国美术馆拍摄新闻短片。(王晶供图)
我的手机里珍藏着这样一条短信:“老爸最近在干吗?我昨晚梦见您了!”这是雪域高原上我的藏族儿子贡布顿珠发来的。多少个日日月月了,我舍不得删。 想起贡布顿珠,他那一双滴溜溜转悠、又黑又亮的小眼睛就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1986年的秋天,我们北京西藏中学的老师们一起在校门口迎接学校首批100个内地西藏班孩子。不,他们说是101个,还有一个藏在车里不肯下来。 贡布顿珠就是那第101个。听说他是十世班禅大师的堂弟,来历有点儿特殊,可那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眼神却一点儿不特殊。 后来,他参加了我在学校创办的小小电视台,做小记者、小主持人。1992年暑假的兴趣小组活动,我带着孩子们异想天开地自创、自导、自演,拍起了电视剧《小布达拉宫里的故事》。贡布顿珠就担任剧中的主角达杰。孩子们兴奋极了、活跃极了,写起剧本、演起戏来极为认真。 剧中高潮有这样一组镜头:达杰看到母亲病危中捎来的信,百感交集,悔恨不已,大彻大悟。此处的表演要有爆发力,要一下子催人泪下把全剧推向高潮。我知道这对没有表演基础的孩子们难度很大,况且影视是分镜头拍摄,表演没有连续性,演员感情酝酿也就不具连贯性,只能按导演要求表演出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 当时,我一边端着拍摄的机器一边启发诱导贡布,可他就是怎么也进入不到特定的情绪中,还逗得配角哈哈大笑。作为主角的他情感激发不起来,整个戏就演砸了!我急了,一下子抛开机器,爆发般喊着台词,捶打着自己跪了下去,给他作示范。 全场一下惊呆了,半晌没话,贡布也陷入了沉思。又过了半晌,贡布说:“老师,来吧!”当副导演喊过“5-4-3-2-1”后,主角达杰坐在床边看着病危的母亲捎来的信,嘴角渐显抽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突然,他抛起母亲的信“扑通”从床边跪了下去,捶胸顿首,揪扯着自己的头发哭喊着……顿时全场人的眼泪全下来了。 自然,我们自创的剧集每次播到这里时,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戏成功了,也就在那一刻,透过贡布眼角晶莹的泪花,我分明看到孩子的内在气质得到了某种升华。 从那以后,我在北京电视台兼做中学生节目,时不时就有机会拍摄播出一些西藏中学的节目。而在这些节目中,我常常有意安排贡布客串中学生主持人。没想到的是,从学校的小荧屏走上社会的大荧屏,居然奠定了他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导演专业。上了大学,我们的师生情谊仍然延续,我担任北京电视台客座编导期间还亲自带他实践,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就在那些日子里,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再喊我“老师”,改口叫我“老爸”了。平添了这样一个伶俐的藏族儿子,我当然喜不自禁。当然,我的心里很清楚:首先我是老师。为人师者能给学生什么呢?最重要的不就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给他们在这世间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吗?而他们能立身成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也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最大的慰藉吗? 当然,对小小电视台感兴趣的不只是贡布,我的藏族干儿子还有很多。多年来,我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拍摄并制作电视节目,为北京西藏中学这所特殊的民族学校在对外宣传、资料积累等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最令我骄傲的是,在我本职、兼职所做的这一切中,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电视人才。通过一次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潜质不断得到激发和开掘。成长的过程也许漫长,但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我惊喜不已。现在西藏电视台有不少骨干,都是当年我们北京西藏中学小小电视台的成员。 孩子们,老爸真想对你们说:“老爸为你们自豪!” 我的妻子郑亚南,也和我同在一个学校,她是学校的校医。我们俩在家,有事没事都爱说说学校的事儿、学生的事儿。我们总说,西藏中学师生间的情谊非同一般,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形容都太肤浅。我们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非血缘的血脉关系。我们像父母牵挂儿女那样时时牵挂着他们,他们也像儿女依恋父母那样惦记着我们。我们的师生情谊不沾功利,不图回报,不染铜臭,就像圣湖纳木错的水那样纯真……
![]() |
- 内地班助我如雄鹰般展翅高飞2015-08-26
- 喊一声妈妈,就是永远的牵挂2015-08-25
- 靠近你,温暖我2015-08-18
- 做西藏班的勤俭当家人2015-08-06
- 藏器待时,相信明天2015-08-06
- 教育的力量,世界的创举2015-07-29
-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2015-07-29
-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的样子2015-07-29
- 带动地区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2015-07-29
- 智力援藏质的飞越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