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你,温暖我
www.jyb.cn 2015年08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7-8期
人物小传:张煜,2005年起担任山西大学附中西藏散插班语文教师,现为学校西藏部主任。
张煜(左)全家福 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我站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目送西藏班学生远去,脖子上挂满了一层又一层洁白的哈达……这样的分别场面,几乎每年都要上演。火车缓缓开走那一刻,便是我的眼泪落下的时刻。 在西藏班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我和孩子们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远不是一般学校毕业时老师和学生的分别之情……也许,没有做过西藏班教师的人,根本无法理解。 感动与被感动间 也许,现在人们会说我是一个不错的西藏班教师。可谁又曾了解,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散插班的讲台,面对藏族学生时,心里那些复杂的思绪呢? 当时,我害怕和藏族孩子们交流、沟通,甚至害怕他们看我的眼神。我经常担心自己说错了话,担心不符合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担心自己的语言不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开始了汉藏混班的教学工作。 从陌生到熟悉,从害怕他们的眼神,到和他们成为知心好朋友,我在一次次和藏族学生的交往中,感动与被感动着。 在担任散插班数学教师和班主任时,我处理过打架事件,半夜陪学生去过医院,从网吧里苦口婆心地把学生劝回学校,大半夜在街上到处寻找没有按时回宿舍的学生……工作虽然辛苦,但藏族孩子的淳朴、善良,汉族孩子的真挚、友爱,深深鼓舞着我。 在我们这个汉藏混合的学校里,曾经演绎过极其动人的一幕: 2008年,送别西藏班毕业生时,我看到82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由红黄两色小珠子串成的小苹果。听孩子们说,这些小苹果全部由汉族同学苗晓兰亲手编织。每个小苹果由一百多颗珠子串成,全部完工要两个小时。82个小苹果,苗晓兰用了164个小时。也就是说,就算她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整整六天半时间。这82个红苹果把汉藏同学的情谊和祝福,送到了每一个藏族毕业生的心里。 那个送别的时刻,深深打动了我,我为自己选择了西藏班教育事业无比骄傲。 要家却顾不了家 散插班教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让我快速成长、成熟了起来。由于成绩突出,学校安排我到西藏部担任管理工作。领导的认可、工作上的进步、职务的提升,在旁人眼里也许是件值得高兴和庆幸的事,可在我们家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内地西藏班教师工作辛苦、责任重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散插班教学和班主任经历,让我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家里人跟着我也操碎了心。妻子经常和我唠叨:“你什么时候能别代散插班的课啊?” 当得知我要担任学校西藏部主任,完全扎根西藏班的消息后,妻子的心中更是燃起了熊熊怒火。她非但一点儿没为我高兴,反而说了一大堆担心和埋怨的话,给我泼足了冷水。 自从当了西藏部主任,学生的日常生活、人身安全、学习成绩,什么都要装在心里,我的手机也就24小时从不关机。经常大半夜家人正熟睡的时候,我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不光有学生的事情,还有老师的事情。有一回,半夜接到电话,藏文老师生病了。他胸闷气短,头疼得厉害。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藏文老师和学生一样出门在外,无亲无故。我没有耽搁时间,迅速穿好衣服往学校奔去。等去医院把藏文老师安顿好再回到家,天已经大亮了,听到的自然又是妻子的满腹牢骚。 除了这些,妻子更不能忍受的是,别人节假日放假休息,一家人逛街、郊游,我们西藏班为了丰富藏族学生的假日生活,一到放假就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五一节,我得陪学生过藏文化节;中秋节,我得和老师们一起在学校陪学生团圆,给学生发慰问品;国庆节,别人阖家到处游玩,我却忙着带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每逢期末、开学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每次接送学生,我都是大半夜出发,天快亮回家。因为从北京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和从拉萨返回北京的T28次列车,途径太原都是半夜。 终于,妻子忍无可忍,向我提出了离婚。她认为我脑子里只有西藏班的工作,没有家庭,没有孩子。她不止一次语带讽刺地说自己没有我高尚,接受不了我的世界。而我,则如遭遇晴天霹雳一般愣在那儿。 忙碌的工作一天又一天,一地鸡毛的家庭琐碎一天又一天……我只能咬牙坚持住。 理解,来之不易 还记得做西藏班管理工作第一年的除夕夜晚,我顶着家人的脸色出门,匆匆来到学校食堂和孩子们一起吃学校特意安排的除夕大餐。餐后,又和孩子们一起到电视房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电视房里,大家有说有笑。我一边收看节目,一边发放春节礼物。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有点心不在焉:一边看着眼前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觉得他们出门在外,没有亲人在身边,真不容易;一边担妻子又要抱怨我,觉得对不住家人。 晚会开始整一个小时,电视房的门被推开。妻子领着儿子穿着过年的新衣服,走进了电视房。我惊呆了! 我和妻子正脸相对,却无语表达。静默了有半分钟,在场的孩子们一片欢呼,一阵掌声。有喊“阿妈过年好”的,有喊“嫂子扎西德勒”的。刚才还担心正月初一家里又要吵架的我,心里突然有一股难以形容的酸楚,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变化也许就发生在那一刻。自此,妻子渐渐懂我。 2011年12月,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格桑花开——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文艺晚会实况录像。晚会上,我作为内地西藏班教师参演了一个节目,为藏族歌手琼雪卓玛的独唱《我的家》伴舞。当时,没有导演的提醒,但我们十几个老师在舞蹈时全都发自内心地在微笑。我觉得那微笑,来自我们灵魂深处的情感,更有对西藏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希望。 当天的演出,还有我们学校西藏班孩子的节目。看到他们登台表演,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两行泪水从眼角缓缓流下。我亲历了他们的排练历程。在正式演出前为期一周的排练中,他们不怕吃苦,挑战困难,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在不耽误学习的同时,平均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少睡两个小时。有个孩子排练时扭伤了脚,有个孩子感冒发烧了,但他们仍带病坚持排练,以精彩的表演折服了观众。 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妻子,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后来,她偷偷告诉我,她觉得自己作为西藏班老师的妻子很光荣。 从此,妻子对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开始主动要我给她讲西藏的民俗风情。学校西藏班搞文艺晚会,她有时间也一定会悄悄坐到最后一排观看。 有一次,新学期刚开学不久,我给妻子讲了西藏班一名孤儿的故事。没多久,快到中秋节,妻子竟然准备了一份太原市场上最好的“双合成”月饼让我带给那个孩子。当时,我竟感动地说不出一句像样的话来谢她。 今年年初,西藏班高三一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给孩子造成了很大打击。我和妻子闲聊时说起了这件事,妻子立即提出请孩子来家里做客,后来还亲自下厨,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 妻子的工作虽然和教育不沾边,但她渐渐喜欢和朝气蓬勃的中学生聊天。在她的同事、朋友圈子里,她已经成为一个“西藏通”。她不但喜欢给大家讲西藏的民俗风情,有朋友去西藏旅游居然还要向她咨询相关事宜。 现在,妻子最喜欢听的歌曲是藏文歌曲,我们家的电视机长期定格西藏卫视。我和妻子过生日的时候,还会互相敬献哈达来表示对生日的祝贺,这个特殊的生日礼物在左邻右舍看来既新鲜又奇怪,但这是独属于我们俩的快乐和幸福。 理解永远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之上,更建立在感动之上。我知道,妻子的变化,不仅源于她的善良,更源于她也体会到了我感受到的那片汉藏深情。 ![]() |
- 内地班助我如雄鹰般展翅高飞2015-08-26
- 喊一声妈妈,就是永远的牵挂2015-08-25
- 孩子们,老爸为你们骄傲2015-08-25
- 做西藏班的勤俭当家人2015-08-06
- 藏器待时,相信明天2015-08-06
- 教育的力量,世界的创举2015-07-29
-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2015-07-29
-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的样子2015-07-29
- 带动地区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2015-07-29
- 智力援藏质的飞越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