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有让人们避免疾病和意外事故的伤害。相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活动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大,加上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球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面临的意外伤害和危重急症呈上升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和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袭击人们脆弱的生命。因此,对学生普及现代救护技能和突发事件紧急逃生应急处理方法尤为重要。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产生急救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模拟一些突发的场面进行现场评估,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治,而不至于因为无知而耽搁救援。
课程内容
前言 人体奥秘
第一章:现场应急救护概念
第一节:现场应急救护特点
一、概述
二、现场应急救护特点
第二节:现场应急救护及“生命链”
一、现场应急救护的基本任务
二、“生命链”
第二章:心肺复苏
第一节:人体呼吸及循环系统基本知识
一、呼吸系统
二、循环系统
第二节:心肺复苏
一、心肺复苏适应症
二、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三、单人心肺复苏
四、儿童心肺复苏与成人心肺复苏的不同点
五、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六、复原(侧卧)位
第三节:自动体外心脏除颤的使用
第四节:气道梗塞急救法
一、气道异物梗塞时伤员的特殊表现
二、清醒伤病员的气道梗塞急救方法
三、昏迷伤病员的气道梗塞急救方法
四、气道不完全梗塞的自救方法
五、婴儿气道异物梗塞急救方法
六、取异物
第三章:创伤救护
第一节 概述
一、人体运动系统基本知识
二、神经系统
第二节 创伤救护
一、检查伤员伤情
二、止血方法
三、现场包扎法
四、特殊伤口处理
五、不同部分骨折固定方法
六、搬运伤员方法
第四章: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
第一节:意外伤害
一、交通事故
二、一氧化碳中毒
三、溺水
四、犬咬伤和狂犬病
五、烫烧伤
六、化学物品烧伤
七、电击伤
八、蛇咬伤
九、中暑
十、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二节:突发事件
一、火灾
二、地震
三、踩踏
四、化学恐怖袭击
五、台风灾害
课程实施
本课程有效运用了学校安全示范教室内的资源,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考虑到中学生掌握急救基础知识的现状,结合校医务室经常遇到的病例进行分析。
本课程还运用了VR虚拟现实体验,打造更直观、更真实的灾害体验现场,让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灾难带来的恐惧,从而使他们从心底认识到预防灾害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并从中学习正确的灾害应急处理方法;利用科技体验方式,通过“场景式+情景式”的科普方法,寓教于乐,以应急知识科普、互动游戏、模拟体验等展示形式,让学生深刻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同时具备防灾避灾、自救互助的能力。
本课程的活动设计富有梯度性,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医学知识的渴望程度,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每个班根据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不同要求。初级班学生要求掌握现场应急救护特点、“生命链”、心肺复苏、气道梗塞急救法,提高班学生除了初级班学生所掌握的以外,还需要掌握创伤救护、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根据选择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性指学生有课程作业内容的选择权;多样性指教学评价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包括课程学分、课业学分、考核学分,多种评价方式各占一定的比例,评价分为A、B、C、D、E五类,其中E为不合格。
课程学分:满分30分,占总分30%,包括出勤、学生课上纪律情况。
课业学分:满分30分,占总分30%,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及时性、团结协作情况。
考核学分:满分40分,占总分40%,包括操作考试20分,占总分20%;理论考试20分,占总分20%。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0日第13版